“医生,不如让我走吧!”
在病房里,很多老年患者都有类似的心声。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19我国预期人均寿命为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只有68.7岁!也就是说,我们平均每人有8年多的带病生存时间。
震惊之余,却又觉得理所当然,因为生活中越来越多听说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了。据统计,我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4000万老年人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毫无生活自理能力。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医院病房里一半以上是老人。然而让人好奇的是,在一些欧美国家,如瑞典、美国、澳洲等,很少看到长卧在床的老人,医院ICU病房也是,只有约20%的人在医院里去世。
为什么欧美少有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
日本在对待临终老人患者上也有着和中国类似的态度。同为日本高龄者临终医疗学会医师宫本显二,和妻子宫本礼子两人也看到东西方文化在对待临终老人态度上的差异。为了探究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临终老人问题,他们两人亲自到欧洲访问,并将见闻写成一本书《不在病床上说再见》。
原来,在这些国家的人看来,大多数患者(主要指临终老人)在进入意识不明,长期卧床不起的状态之前,就已经自然地寿终正寝了。当地医护人员也不会给在临终阶段的老人打点滴或者使用经肠道营养。
他们认为,使用打点滴或者经肠道营养等人工补充营养方法来给临终的老人续命,是在干涉他人的自然发展,会被看作是一种侵害他人权利,有违伦理的行为,也会被认为是在虐待老人。
当然,欧洲国家很多,各地医疗机构的规定不尽相同。就作者在瑞典所见,当地医护人员不会在老人开始无法进食的时候,给予经肠道营养或点滴,就算发生感染导致老人染上肺炎,也不会给老人打抗生素,仅仅是给予内服药。
作者在书中说,生命的延续是为了人生本身,在这里,院所的治疗原则是尽力减少病痛从患者身上剥夺生活乐趣。他们相信,人在活着的时候就要尽情享受,死的时候就该干脆爽快。
有时长寿是一种“惩罚”
两种不同的生命观,形成了两种对待临终老人的不同方式。但是,持续对那些救治无望的老人续命,让老人一直躺在病床上也是一种折磨。巴金就曾亲口说过,“长寿是一种惩罚。”
2004年11月25日,巴金老人迎来100岁生日。在此前一天,央视的一档节目采访了巴金以及养子等人。节目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称,巴金老人身体条件很糟糕,老人家活得非常痛苦,很多爱他的人都希望老人家能够早日与去世的妻子相会,安乐死也是他自己的意愿。
巴金 图源网络
的确,巴金住院抢救已经好几年,每一次的过程都让老人家感到非常痛苦。他自己当时就曾提出不要再抢救,但人们思想感情上还是希望他能活下去。
冰心女儿吴青介绍说,巴金老人和冰心私交很好,他们两位老人的思想很一致,都想用“安乐死”来结束生命。吴青说,身边的人都希望他活着,但老人家应该随自己的心愿,而不应该为别人活着。
囿于人们的观念、别人所以为的责任,巴金老人临终前的一段时间,正如他所说,“是一种惩罚”。
死亡的权利在谁手中?
一个人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生死?这是个很难给出答案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很多法律层面的纠纷。几年前的一个案件正体现了这种死亡权力有多难分清楚。
51岁的冷霞生前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脑梗等等。她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后来渐渐生出了厌世的情绪,还多次要求家人帮她买自杀的药物了断,好让自己不再受疾病折磨,也不想拖累家人。
2017年8月28日,冷霞当着丈夫、大女儿、大女婿的面服下老鼠药,三人跪在床前痛哭,无人阻拦。
三人因此上了法院,公诉机关认为,虽然冷霞是自杀,但三个亲属没有施救,还给她买药递药间接造成死亡,故而构成故意杀人罪。
主审法官称,三人“其情可怜,其罪不可恕”。
但是,如果中国有“安乐死”的话,或许他们不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宫本显二,宫本礼子.《为什么欧美少见常年卧床的老人》.中国老年.2017年第8期
2. 《一个重病患者的非法“安乐死”》.凤凰网.2019年3月5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