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里奇蒙德联储经济学家罗伯特-赫特泽尔表示,美联储经常都会拉升通胀率,但从未以可控的方式拉升过。想要在不引发通胀爆发的情况下抵消通胀不足的影响,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
腾讯证券12月19日讯,自2012年指定明确目标以来,美联储一直都试图将通胀率提高到2%的目标水平,但没能取得太大成功,按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PCE)衡量的实际通胀率和通胀预期仍然低迷。
为了帮助实现这个通胀目标,美联储正在考虑改变其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考虑采用所谓的“平均通胀目标”机制。在这种机制之下,美联储的中期通胀目标不是2%,而是将以高于2%的通胀率为目标,以抵消通胀率达不到目标的时期。
如果通胀率达到或超过这些目标,那会发生什么?美联储是否相信,该行既可以小幅拉升通胀,又不至于让通胀上升过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牺牲其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可信度?
前里奇蒙德联储经济学家罗伯特-赫特泽尔(Robert Hetzel)表示:“美联储经常都会拉升通胀率,但从未以可控的方式拉升过。”换而言之,就美联储想要拉升通胀的愿望而言,该行应该小心从事。
眼下通胀似乎不太可能爆发,但如果时机成熟则会发生什么,这一点是值得考虑的。
就目前而言,美联储并不急于加息。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此前指出,在7月至10月期间总共将基准利率下调75个基点之后,美联储已经明确表示,在加息以解决通胀相关忧虑之前,该行需要看到“通胀大幅上升,而且是持续上升”。
但问题在于,什么才叫“大幅上升”,什么才叫“持续上升”?如果通胀率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上升至2.5%,然后再进一步上升至2.75%或3%,那会发生什么?政策制定者是否可以放心地觉得,他们可以在不引发通胀爆发的情况下抵消通胀不足的影响?
作出预测是很容易的,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才能精心策划想要的结果。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人能预见到发达国家会出现长期的通货紧缩,政策利率会在十年内接近于零、甚至是负值,还有数万亿美元的主权债券的收益率也进入了负面区域。在当前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美联储对未来一到三年的通胀预期与该行2%的目标相去不远。
同样,也没有人预见到“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的到来,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并持续了数十年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中通胀低而稳定。在当时,这甚至还不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现象,有一个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那就是实际利率在整个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在高位,这是因为投资者将1970年的“大通胀”(Great Inflation)经验投射到了未来。
在过去长达七年的时间里,美联储一直都没能始终如一地实现2%的通胀目标,那么对于该行是否能够持续保持2.5%的通胀率、或者在时机成熟时将通胀率降至2%的问题,又该抱有多大的信心呢?
赫特泽尔称,如果没有一个模型——不是美联储已经拥有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而是一个能将美联储所做的转化为该行想要实现之目标的框架——那就等同于“盲飞”。他解释道,传统上来说,美联储工作人员使用的模型是将通胀变化与失业率跟NAIRU(非加速通胀失业率)之间的差异联系起来。
不过,从每次货币政策会议的经济预测摘要可以看出,实际失业率已经下跌到了3.5%的半个世纪低位,通胀率却没有上升,对NAIRU的预测则不断下调。
美联储决策者在2019年12月会议上对长期NAIRU的预估中值为3.7%,低于2017年12月的4.6%、015年12月的4.9%、以及2014年12月5.2%至5.5%的区间。
可能会让美联储感到宽慰的是,该行事后得知,由于对NAIRU作出了错误的估计,通胀的变动一直都没能达到该行预期。但是,这并不能让人相信,当形势逆转时美联储会做得更好。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是一个潜在增长速度缓慢的世界,需要较低的中性利率——也就是既不会刺激产出、也不会导致产出放慢的利率——以便保持经济以非通胀潜力增长。
这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却不是美联储预测的一部分。
有目标当然很好,但实现目标才是更好的。除非能有一种经过精确调整的工具或是足够准确的“枪法”,否则很难相信当经济动态发生变化时——这种变化最终必将到来——美联储会比“大衰退”(Great Recession)过后的时期更好地达成目标。(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