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喜欢自己做各种食品,比如用白酒加冰糖泡枸杞大枣。
一天,他问我:泡了一天之后度数下降了,为什么呢?酒精去哪儿了呢?
图片来源:下厨房
我想了想,认为“度数下降”只是意味着酒里的酒精比例少了——有可能是酒的总量增多了,也有可能是酒精跑掉了。
于是我说:有三种可能的机理能够导致酒精度下降——
第一种,冰糖溶解后增加了总量,酒精占比降低了;
第二种,枸杞和大枣吸附了一部分酒精;
第三种,大枣和枸杞中有一些物质被浸取到酒中,增加了酒的总量。
当然,三种机理并不互相排斥,可能分别都起作用,对酒精度的降低各自都做出了贡献。
他随后说,100毫升白酒里,冰糖、枸杞和大枣都只加了几克,这些机理能把酒精度从62降低到50吗?而且继续泡的话还会进一步降低。
毫无疑问冰糖是完全溶解了,而大枣和枸杞会有一部分糖以及其他成分溶出,也会有一部分酒精被吸附。但即使全部溶解(也就不能吸附酒精了),酒精度也还是降不了那么多。如果有溶出、有吸附,那么需要吸附相当大的量,才能把酒精度降到50甚至更低。
也就是说,应该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导致了“酒精含量降低”!
但是,物质是守恒的,封闭在瓶中所有物质,既不会增加也不会消失,只会有一部分发生固体与液体间的转移。
那么,是不是检测方法不准呢?
朋友恍然大悟说:应该是了,我们用的是比重法测酒精度!
于是一切豁然开朗。
比重法测酒精度的原理是:酒精的密度比水要轻,所以二者混合之后,酒精含量越高,白酒的密度就越小。所谓的“酒度计”就是一根玻璃管,把它插进白酒中的时候,白酒的密度越小,玻璃管没入酒中的部分就越少。把这样的玻璃管放入已知酒精度的不同白酒中,记录下相应的刻度,也就成了“酒度计”。再把它放进未知酒精度的白酒中,看液面所对应的刻度,也就是该白酒的“酒精度”了。
图片来源:AliExpress
也就是说,“酒度计”检测的,其实只是白酒密度的不同,而不是“酒精含量”的不同。
只有所测的白酒主要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密度的不同才能准确地反应酒精含量的不同。当白酒中有了比较多其他的物质——比如朋友所泡的冰糖,以及浸泡时从枸杞与大枣中泡出来的糖等物质,酒的密度就会明显增加。这样,当把酒度计放进去的时候,它下沉得就会比较少——在读数上,也就是“酒精度低了”。
这个“酒精度低”只是一个“假信号”,而不是真正的“酒精减少”了。
这样的酒因为泡进去了一些糖,口感还会更好一些。如果你认为“好喝”“不容易醉人”而多喝的话,也就更容易“中招”了。
在食品与医学的检测中,必须保证“样品满足检测方法的要求”,就是这个道理。当样品跟检测方法默认的要求不一样,检测出来的“数值”,就可能造成误导。比如当年有无聊的记者拿着茶水去进行“尿检”,得出了“有病”的结论,于是对医院大家抨击——而实际上,茶水中成分复杂,会有一些成分像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胆红素等物质那样产生信号,检测设备自然也就会判断为“有炎症”。
题图来源:unsplash | Roberto Carlos Roman
文章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作者本人公众号“松鼠云无心”,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家以推动科学传播行业发展为己任
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希望像松鼠
一样,帮助公众剥开科学的坚果,分享科学的美妙。
喜欢记得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