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房内外生死两茫茫,一场催人泪下的永诀

隔离病房内外生死两茫茫,一场催人泪下的永诀

隔离病房内外生死两茫茫,一场催人泪下的永诀

出院患者主动要求出镜:非常感谢广东!

出院患者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经国家驰援武汉中医医疗队广东队队员经心治疗,痊愈出院。出院前,患者一定要请护士姑娘帮忙录下这段表达心意的视频,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这次我们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大年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武汉人民突然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我非常感谢你们广东的专家给我们带来的援助和支持,用你们高超的技术,救死扶伤的医德,尽心心责地给我们治疗。我代表我们武汉人民,以及我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印象中(给我治疗的)(陈)二辉(广东省中医院)、陈垚医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赵(海方)医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以及给我们查房的张院长,还有在座各位我不知道名字的各位,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广东,非常感谢!”

隔离病房内外生死两茫茫,一场催人泪下的永诀

记录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张静

1月27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名医护人员加入广东省中医医疗系统援助湖北医疗队赶赴武汉。

1月30日,经过两三天的严格防护培训后,这支驰援医疗队正式接管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一个感染病区。

在隔离病区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悉心照顾着每一位患者。一位患有心血管病的确诊老人,在这支医疗队接管病区的当天转过去时已生命危殆。因防疫需要,老人弥留之际无法与隔离病房外的亲人见上最后一面,医护人员帮他剃胡子、梳头发,剪指甲,送他走完最后一程,走出隔离房后又去安慰的家人,向他们细述老人最后的时光。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驰援武汉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士用她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这场充满人文关怀又催人泪下的送别——

隔离病房内外生死两茫茫,一场催人泪下的永诀

天亮了,雾散了,阳光透过厚重的玻璃窗照了进来。

一位即将进入隔离室的老爷爷留恋地看了看外面刚贴好的窗花和对联。春节,本该与家人团聚的老人,在隔离观察两周之后,不幸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必须马上进隔离病房。

刚开始,我们反复跟大爷解释进隔离病房的必要性,可是不知是听不清还是不理解,老人家就是不太配合。直到看到我那张被护目镜和口罩遮得严严实实的脸庞布满汗珠,老爷爷才安静下来,乖乖地让我把他推进了隔离室。刚进隔离室不一会儿他好像感觉到家里人都在外面,情绪又开始激动起来。

隔离病房外面,奶奶刚放下电话,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绝望地哭起来。爷爷的儿孙们,平日里各忙各的,为的就是一年到头全家来之不易的团聚。可是此刻,他们却只能坐在外面的长椅上,默默地陪着爷爷。奶奶哭了好一会儿,正了正口罩,又把保温饭盒抱在怀里。饭盒里,是她为老爷爷刚煮好的饺子。

爷爷已经病了好多天了,肺部大面积感染,血氧饱和度也很低,上午医生来查房时绝望地叹气,我预感到今晚可能要陪爷爷走最后一程。

“爷爷,您别激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早点回家。”为了怕老人听不见,我特意把头凑近了跟他说。

看到爷爷稍微情绪好一些了,我又开始跟爷爷说起话来。

“爷爷,这种药是抗病毒的,能够帮你早日康复。”

“爷爷,这种是补充维生素的,能帮您提高免疫力。”

“爷爷,我们是从广州来的,您是武汉本地人吗?”

“平时是谁在照顾您呀?”

“您平常身体应该不错吧?”

“您感觉胸闷的症状好些了吗?”

胡子还没剃完,老人就“睡”着了,睡得像个孩子

我一直坐在床边和爷爷聊着。渐渐地,老人感觉这里不是那么陌生了。

1月31日晚上,我刚给他做完治疗,这或许是最后的治疗了。看到老人的胡子太长了,打趣儿地跟他说:“您胡子可真长,我来帮您修剪一下,保证再年轻十岁。”

我一边帮他剃着胡子,一边和他继续说着话,轻柔地帮助老人从上唇到下巴,把胡子剃得干干净净。他闭着眼睛,很享受的样子。

胡子还没剃完,老人就“睡”着了,睡得像个孩子,心电监护的语音也沉默了……

根据消毒隔离的规范,只有我们来送别爷爷了。按照遗体消毒的标准处理后,我又仔细地为他梳好头发,剪好指甲,这时,我发现老人真像是年轻了十岁,那张脸没有了恐惧、痛苦,是那样的安详。

一直强装平静的我,此刻再也止不住泪水.....

听我描述完爷爷的最后时光,奶奶一定要我收下为爷爷准备的饺子。

脱下厚厚的隔离衣,我用那双洗得脱皮的手摘下护目镜,才发觉脸上的压痕早已不易褪去。我轻轻揉了几下,便又换上外出的口罩。身上早已被汗水浸湿,只有裹上厚厚的羽绒服,才能抵御武汉后半夜的冷风。想到只有几个小时可以睡,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刚要离开,看到爷爷的家属还都坐在外面,我不由得又转回身去:“奶奶,我是刚才照顾爷爷的护士,你们怎么还不回去?”

“我们想见见我老伴,真的辛苦你们了,感谢你们陪爷爷在里面过了最后一个年!”

他们连爷爷的最后一面也见不到,骨灰也要两天后才能去拿,可却反复在感谢我,我泪流满面。

我陪着他们待了很久,尽情地描述老人家最后的时光,听完,他们终于肯离开了。

临走前,奶奶一定要我收下那盒原本为爷爷准备的饺子,她已经抱在怀里好几个钟头了。

出了医院,走在空荡荡的大街上,天终于亮了,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陪伴生命是我们对武汉的承诺,病魔可以让我们告别,但只要还有病魔,我们就会一直守护武汉!

收到来自隔离病区重症患者的感谢信

记录者: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陈海振

2月5日,今天心情特别激动、开心,我们接管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隔离病区迎来了第一位患者出院。这也是我来支援武汉后听到最好的消息!我们的辛苦付出终于有回报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正一步步展现出来,我们更有信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了!这一消息也鼓舞了很多患者,给了他们希望,使他们原本低落的心情振奋了起来。

30床患者阿姨说写了一封感谢信给我们。她是我第一天到隔离病区上班时新收的患者,被丈夫送到隔离病区外时,病情已经很严重,呼吸急促,高热不退,咳嗽不止。也可能是被病房的环境和我们穿的防护服吓到了,她显得很激动,呼吸变得更加困难。我赶紧给她上了氧疗,接上生命体征监测仪,并给予药物治疗,使其血氧饱和度尽快提升。后又向她介绍隔离病区的环境以及我们着装如此密实的原因——这样不仅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保护他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慢慢的,她的情绪缓和了下来。

住院期间,阿姨的病情一度变化,呼吸衰竭加重,使用了无创呼吸机。为避免出现人机对抗,就需要患者很好地配合,也需要管理好呼吸机。而我是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对护理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非常熟悉。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直在重点照护这位患者,喂她喝中药,教她做八段锦养生操,促进早期康复。

这两天,她的精神状态和氧合情况明显好转,而且可以脱机进食了。有空就平稳地吸着氧气练习坐式八段锦,生命体征均很稳定。她已经有精力用手机编辑H5给我们写信了,我特别替她感到开心。看到她写的信,更是让我十分感动,特别想分享给大家——

隔离病房内外生死两茫茫,一场催人泪下的永诀

(戳图片可查看感谢信完整内容)

让我陪你熬过艰难时光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护师 魏思:

我昨天上办公班,办公班比较少进病房,都是在护士站工作。快晚饭的时候,我正在看医生开的新医嘱,听见门铃响了,走去大门口,看到一位大叔拧着饭盒在门口等着,是送饭的家属来了。我们病区的饭菜是统一由制定酒店提供的,有些家属会担心患者吃不习惯,送些饭菜过来。我刚开门,大叔就跟我说:“姑娘,麻烦帮忙给7床,我儿子也是医务人员,除夕那天年夜饭都没吃完,就被叫回来抢救,到大年初三就住院隔离了。”我接过饭盒,大叔接着嘱咐我:“里面有汤,今天外面好冷,估计凉了,一会您有没有办法帮忙给热一下?”我回答病区里面有微波炉,可以帮忙热的,请他放心。大叔谢了我,摇摇手离开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微驼的背,走在长廊尽头,真是好落寞。

回到病区我找到7床,患者是位30多岁的年轻人,挂着氧气,我放下饭盒,跟他说:“你待会吃饭的时候如果要热一下,你就按铃,我来帮你。”说完赶紧扭头走了。这种时候我真是怕说话,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才能安慰他、鼓励他,我这几天对病人说最多的就是“你要加油啊”,可是我现在真是开始觉得这句加油变得那么无力,涌上心头的完全是酸涩。

要说我每天为病人做了什么,我觉得都是本职工作,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无论在广州还是武汉,我都是这样做的,以我的专业和能力努力工作。只是在这里,我们所对抗的病毒更凶残,我们的条件更艰苦,我们要面对的患者更易触动人心。在做了力所能及的所有后,我想我能做的,就是陪着你们熬过这段艰难时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翁淑贤、周洁莹 何雪华 通讯员李朝、金小洣、方宁、张秋霞、游华玲、王军飞、宋莉萍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陈楚红

点击以下图片

查看最新消息汇总

隔离病房内外生死两茫茫,一场催人泪下的永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