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卫生报
你和健康之间就差这一点
关注
“自2月3日雨夜集结千里驰援武汉至今已经一月,小小的仪式感还是有的,在这里能吃上家乡的鱼丸和肉燕简直不要太幸福!感谢给力的闽商和当‘搬运工’的钱领队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昨天,是国家应急救援队(福建)医疗队出发前往武汉一线抗疫满30天的日子,队员蔡菲莉在朋友圈发出了一段感叹的文字。
一个月没有停歇的奋战,队员们难免想念家乡。虽然大家没有直接说出口,但还是从对家乡小吃的思念中不经意地流露。
福建寄来的肉燕和鱼丸
为此,医疗队领队钱欣为队员送上“家乡的味道”——从福建寄来的鱼丸和肉燕,并举办了短暂的“我们满月了”庆祝活动。
他说:“家乡的一切,总是最能给战友们最好的抚慰!虽然有些许艰辛,但我们在前线时时收到很多很多关爱,我们不孤单!”
队员们还回顾了这一个月以来的工作和生活,充实而自豪!他们一一写下祝福、心愿,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继续抗疫,争取最后的胜利!
坚守在方舱医院
不论是在武昌方舱医院一周的奋战,还是转场到汉阳区国际博览中心参与方舱医院的筹建和管理,队员们始终坚守岗位。
医生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
负责整个方舱的感染防控,是这支医疗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医疗队队员吕少静、王炜维、黄平辉、何进椅、程思文、郑晓莉和感控专员陈玉芳,是负责感染防控的专业团队。每天,他们在与病毒一门之隔的战场外把门。
相比医院,做好方舱医护的感染防控,要求更高。方舱内相当于一个大操场,病人之间只有隔板搭成临时隔间,在这将近1000张床位的密闭空间里,患者产生的气溶胶含量远高于在医院病房内的患者。加上方舱中都是轻症患者,大家行动自由,有时还会直接到医生办公室寻求帮助,和医生唠嗑。
检查着装规范
除了指导医护人员的防护服穿脱,方舱中还有许多安保、保洁等工作人员,他们都是感控队员重点关注的对象,得把他们从头到脚仔仔细细检查几遍,才能放行。
“他们不比医务人员,完全没有防护经验,属于我们更要关注指导的对象。我们得不厌其烦地检查再检查,叮嘱再叮嘱,什么东西不能碰,如果手套破了怎么处理,防护服应该怎么脱。不能让他们因为进舱工作而被感染,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何进椅笑着说,“队员们都戏称我们念叨的功力快赶上唐僧了!”
方舱“小蜜蜂”传递爱和希望
一个月的方舱工作,让医疗队最感动的是患者群体中那些可爱的志愿者。
自方舱医院指挥部成立志愿队以来,越来越多人加入。他们既是病人,又是队员们的“战友”,这群方舱里的“小蜜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大爱和无私。
志愿者们的身影随处可见
在方舱里工作的薛贻敏在日记里记录下志愿者团队的点点滴滴。
两周多时间里,我们从舱内诊疗到舱外预检分诊,大小事务忙的不可开交。“这一批病人要去检查CT,我把他们都叫出来排队吧”“饭到了,我去拿来分发”,几位佩戴红色志愿者袖标的患者主动帮忙,分发物资、维护秩序、人员管理、收集传达信息等。
起初,对于患者们自发加入志愿队的行为,并不能完全理解。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正是医护人员的“帮手”。
志愿者们
为了有序安排一百多位患者进行CT检查,各单元志愿者“队长”组织本区域患者“错峰出行”,避免人员拥挤;需要分发物资时,志愿者们统一整理,按需发放。
“薛医生,932床的一位82岁老奶奶是回族的,需要点一份回民餐”,除了常规的协助,他们贴心的收集着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并一一记录。
“我们只想尽己所能为大家做点实在的事,让疫情早点结束,待医务人员摘下口罩的时候,我才能看得清你们日夜操劳的脸庞”。说话的人叫汪洋,一个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年轻患者,一个淳朴热心善良,被大家誉为“劳动模范”的小伙子。
志愿者汪洋与孙昕副主任医师陈刚副护士长合影
病毒无情,方舱有爱。正如方舱墙上随处可见的“治愈画系”,感动与温情每天都在上演,这里还有很多个“汪洋”传递着爱与希望,正因为他们的默默奉献,让方舱更有序、有温度!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林颖
通讯员:王琳
齐心抗疫
福建卫生报与你同在
我知道你“在看”,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