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美优品,不依靠任何巨头,一直在为自己代言。
1月12日,聚美优品(纽交所证券代码:JMEI)宣布,董事会已经收到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代理首席财务官陈欧及其关联公司的私有化要约,买方团拟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收购未持有的股票。交易完成后,聚美将从纽交所退市。
聚美4年的“私有化”之路
被指“吃相难看”
4年来,陈欧对聚美优品一直没有放弃私有化。
2016年2月,陈欧提出要以7美元的价格对聚美优品进行私有化。这个方案激怒了聚美的股东,也让聚美在资本市场上的信誉降至冰点。股东们觉得,7美元的私有化价格还不及发行价的三分之一,缩水68.2%。从上市到退市,仅1年多时间,聚美的股价就缩水2/3,这令许多投资者表示不满。投资人朱啸虎还给陈欧取了个外号:“陈七块”。
2017年11月,陈欧撤回了私有化要约。时隔两年,陈欧再提私有化,很多人会觉得,这次20美元/股的价格似乎是上一次的三倍,相对聚美1月10日17.43美元/股的收盘价,也有约15%的溢价,但事实并非如此。
再往前看一个交易日,聚美1月9日的收盘价是1.85美元/股,之所以1月10日股价暴增,是因为聚美此前提出了调整ADS比率的方案,要从原先1ADS代表1股变为代表10股。正是在1月10日这天,聚美的股票10股并1股,股价也相当于之前股价的10倍。
所以,如果要与四年前那次私有化对比,可以理解为这次私有化的价格是2美元/股。
这一价格令中小投资者感到“难以接受”,有评论称,“陈欧吃相难看”、“低于净资产私有化,是自己人品的破产。”
聚美优品方面表示,近年来,美股小盘股平均收益逐年下滑、回报率偏低,流动性明显不及大盘股,这也是聚美股价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此前,聚美股东就曾因股价难涨,资金长期被套牢,在多个场合提及私有化建议,而私有化交易正可以满足股东以相对合理价格变现的诉求。
同京东、阿里、微博同年上市
纽交所历史上最年轻的CEO
聚美优品创办于2010年, 作为聚美的创始人,陈欧是一个明星创业者。
2012年底,陈欧正式“出道”,聚美推出的“陈欧体”广告将其知名度推上新的巅峰,“为自己代言”成为了陈欧的标签,他的广告遍布大江南北。一时间,金钱、名利迅速汇集至这个28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登上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收获了大批粉丝,“陈欧”这个名字也变得家喻户晓。
作为网红CEO,粉丝数千万,陈欧曾经发一条微博,就能给聚美优品带来上千万的销售。80后、海归、创业者、高颜值……自带IP属性的“网红企业家”陈欧,曾带领聚美用品,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单月销售额从10万到6亿元的突破,成为中国电商界的黑马。
与陈欧个人品牌同时飙升的,是聚美公司的发展。用户规模极速增长、销售额不断创新高,聚美用品只用了四年就成功登陆了美股。
2014年5月16日,年仅31岁的聚美优品董事长陈欧带领团队在纳斯达克敲响了上市的钟声,他成为纽交所200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个人身家一举超越碧桂园富二代杨惠妍,成为当年富豪榜上最年轻的富豪。
当时,与陈欧同龄的张一鸣和程维,分别还处在今日头条和滴滴打车的起步阶段。
2014年8月,聚美的股价达到37.99美元的历史高点,市值达55亿美元。
此后,聚美优品陷入“假货”等负面传闻,加之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股价持续走低。不过,近两年,聚美优品股价随着市场进行波动,最高曾超过50美元。
截至2020年1月10日,聚美的总市值约为2.07亿美元。从上市首日的34.33亿美元,跌至如今的2亿美元出头,聚美优品市值已经暴跌94%。
94%市值是如何蒸发的?
但上市后的聚美优品,很快迎来一场风波。
2014年7月,聚美优品一供应商被曝在多个平台销售假冒服装和手表,尽管陈欧强调所涉假货只是聚美优品的边缘业务线,仍止不住股价连续四个月下跌。
陈欧一怒之下直接砍掉第三方奢侈品产品线,全部转为自营,同时开始大量邀请品牌加入防伪码体系,并开启全球直采的“极速免税店”业务。一系列举措下,聚美优品营收、股价双双回温,甚至还出现了一个小高峰。据其财报,2015年,聚美优品的总收入比2014年猛增88.7%,达到73.4亿元。
但问题很快暴露。
由于提升自营比例,聚美优品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相对减少。201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季度总营收3.08亿美元,同比几乎翻倍,而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1%。
财报发布后三个交易日,聚美优品股价呈现断崖式暴跌。可见对聚美优品的转型,市场的反应并不友好。
陈欧曾放话,要在跨境电商的物流和税收上补贴10亿,但跨境电商新政一出台,增势就止住了。
2016年4月8日,我国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实施新税制,并实行清单管理。税收加上通关资质要求,类似聚美优品“极速免税店”全球买手制的模式,其产品的通关成本将大幅上涨,不仅配送时间难以保证,价格优势也很难再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408新政出台后,聚美优品整体出区量和订单量都下降60%。
聚美优品2016年年会上,陈欧宣布聚美未来的大规划——“颜值经济”,包括明星经济、网红经济、眼球经济、影视经济。
2017年,陈欧花3亿人民币收购共享充电宝企业街电82.07%的股份,以及投资9600万元拍摄电视剧《温暖的弦》。但这些投资曾被股东炮轰“不务正业”。
事实上,这一轮“战略转型升级”的结果,是聚美优品的财务数据全面恶化。
首当其冲的是用户在流失。聚美优品的活跃用户连续下滑,从2016年的1540万跌到2018年,仅有1070万。
业绩也随之下滑。其净GMV从2015年的89亿一路下滑至2018年的46亿,还没达到中国目前主流电商平台的一个零头。2018年,聚美优品营收43亿元,同比下跌26%,净利润才1个多亿。
据易观咨询的数据,2019年Q3,聚美优品的市场份额只剩下可怜的0.1%。聚美优品电商业务已经被边缘化。
唯品会选择了腾讯和京东
聚美优品还在坚持什么?
唯品会和聚美优品是继淘宝、天猫、京东、当当网之后,在垂直领域最先发展起来的两个垂直电商。
2017年12月18日,唯品会宣布,已经与腾讯和京东集团签署联合投资协议。约和57亿元人民币入股唯品会,上述交易将在近期完成,届时腾讯和京东将分别持有唯品会7%和5.5%的股份。
2019年末,唯品会(VIPS.N)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的文件显示,腾讯在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3日期间增持唯品会股票。本次增持完成后,腾讯拥有唯品会总股本的9.6%,A类普通股总股数的11%,仍为唯品会的第二大股东。
8月21日,京东与唯品会向SEC递交文件显示,京东对唯品会进行新一轮增持,持股比例达7.6%。
腾讯与京东加持的唯品会一直有着相对比较好的业绩表现,一路孤注一掷的聚美优品发展似乎并没有那么好,如今私有化进程再提,退市或近在眼前。
21Tech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白杨)、新零售评论、上观新闻、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