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一辆满载中国石化熔喷无纺布(简称熔喷布)的卡车驶离燕山石化生产厂区,奔向北京铜牛集团,以缓解该公司口罩原料短缺的燃眉之急。车上装载的36箱1.26吨熔喷布,是由中国石化燕山石化新建熔喷布生产线建成投产后销售出厂的第一批产品,可以用于生产126万只医用平面口罩。
这批熔喷布出厂,意味着中国石化打通了从石油到口罩的全部环节。随着生产线调试到位,从3月10日起,中石化熔喷布生产厂预计可实现日产熔喷布100万片以上,可用于生产逾100万只口罩。
口罩来自石油
如果不是这座位于北京燕山的新厂房,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小小的一枚医用口罩,其实来自黑黢黢的石油。
要知道,不论是口罩外层的无纺布,还是作为“心脏”的熔喷布,其原料都来自石油。
按照国家规定,医用口罩至少包含3层无纺布。无纺布的原材料均为源自石油的化工产品聚丙烯(Polypropylene,简称PP),但三层无纺布有所不同。
口罩的三层构造
其中,口罩内外层使用的是纺粘布,具有抗紫外线、延伸率高、稳定性和透气性好、耐腐蚀等特点;中间层熔喷布有很好的过滤性、阻隔性、保温性和吸附性,是口罩的“心脏”。
从“种麦子”到“做花卷”
在中国石化的产品线中,不缺聚丙烯,但如何将聚丙烯变成口罩,打个比方,就好比要中国石化从种麦子(聚丙烯)变成生产花卷(口罩)。在整个过程中,中国石化要能跨界生产面粉(熔喷料)和面皮(熔喷布),再引入生产花卷(口罩)的机器。
在“麦子”(聚丙烯专用树脂)生产上,中国石化各炼化企业迅速调整产能,优先排产医卫用品原料。2月,中国石化共生产聚丙烯等医卫原料9.8万吨,比1月份增产3.3万吨、增长50.8%。同时,中国石化承诺抗疫期间原材料不涨价,2月医卫用聚丙烯价格每吨7000元以下,明显低于1月。
在将“麦子”变成“面粉”(熔喷布原材料)的过程中,包括上海石化金昌公司在内的中国石化旗下企业互相配合,突破口罩“心脏”原料的供应瓶颈。
熔喷布之所以被称为口罩“心脏”,是因为它与口罩内外层的纺粘布相比,纤维密度要高很多,这样才能过滤细菌和病毒。所以,生产熔喷布需要高熔融指数的聚丙烯,聚丙烯的熔融指数越高,熔喷出的纤维就越细,制作成的熔喷布过滤性也就越好。
很多化工企业日常生产的聚丙烯在熔喷指数上,达不到熔喷布要求。以金昌公司为例,以往聚丙烯的熔喷指数只有口罩熔喷布专用料的1/30,挤出机切粒速度每分钟70米;而像专用料这样的高熔指聚丙烯,要求切粒速度达到每分钟120以上。
现有的硬件设施不符合条件,金昌公司的攻关小组尝试改造设备、调整工艺。经过紧急调试,2月底,金昌公司量产了首批熔喷布专用料,并于3月初实现日产熔喷布专用料8吨,意味着可以帮助熔喷布生产企业实现日产口罩芯800万片。
在金昌公司等企业研发“面粉”的时候,面皮(熔喷布)的生产布局也在进行。2月24日,中国石化党组决定投资约2亿元,在北京燕山石化和江苏仪征化纤两家企业建设10条熔喷布生产线。经过马不停蹄地建设,12天后的3月6日,年设计产能1.44万吨的熔喷布生产装置成功建成投产。3月9日,新生产线投产后的第一批产品被送往北京铜牛集团生产口罩。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的熔喷布生产线采用燕山石化自己生产的熔喷布专用料,实现了自给自足。这意味着金昌公司等中石化旗下其余企业生产的熔喷布专用料,可提供给全国其他的熔喷布生产企业。
有了“面皮”后,做花卷(口罩)就不那么困难了。2月初,中国石化通过官方微博等渠道发出“英雄帖”《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3天后就找到了合作伙伴,对接完成11条口罩生产线,为“石油变口罩”续上最后一环。眼下,北京部分加油站已经开始销售口罩,日供应量3万只。
中国石化还透露,位于江苏仪征的8条熔喷布生产线也在加紧筹建,预计4月中旬建成投产。随着产能提升,将为社会各界提供更多的平价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