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凤凤,胰腺疾病诊疗:微创治疗是大势所趋,[624].医师报,2019-12-5(12)”
11月23日,第五次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重症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重症护理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六朝古都南京举行。
一段主题为“医者足迹”的开场视频展现了97岁高龄的黎介寿院士波澜壮阔,风雨兼程的医路生涯。“悬壶济世以明志,丹心厚载满杏林”,大会通过视频向黎介寿院士从医70载表示致敬初冬的南京并不寒冷,黎院士对国家、对人民、对医学的诚挚热爱更是让会场气氛不断升温。
大会现场
大会主席李兆申院士介绍,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自2014年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胰腺疾病的多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有力促进了我国胰腺疾病诊治的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本次大会将对胰腺疾病的进展、技术、护理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互动交流。
中国工程院黎介寿院士在致辞中谦逊的表示,致力于胰腺疾病的研究和诊疗几十年间,各类手术治疗方法均有尝试,可惜自己对成果并不十分满意,只是在重症胰腺炎腹腔感染的治疗中获得的成绩还比较令人欣慰。毫无疑问,胰腺疾病是腹部外科最大的难题之一,目前仍有很多难点没有攻克。但黎院士表示,随着我国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家大方针的领导之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及其他多学科的支持、协作之下,胰腺疾病的诊疗一定能取得重大突破。正如古训所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东部战区总医院齐晓林副院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韩晓冬党委书记、江苏省医师协会郭兴华会长和中国医师协会杨民副会长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致辞,表达了对本次大会学术交流成果的期许和对胰腺疾病治疗未来的展望。
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有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教授从解剖、功能和治疗三个方面回顾了国内外胰腺相关研究标志性进展。他介绍,从公元一世纪,古希腊解剖学家Rufus最早将胰腺命名为Pancreas,到1921年,两位法国科学家提取出胰岛素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针对胰腺解剖的研究绵延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中,也不乏对胰腺功能的探索。无论是“酶原”的概念,还是急性胰腺炎初步分型的提出,都在胰腺研究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胆胰管共同通道”学说的提出,为后来消化道疾病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胰腺疾病治疗方面,李教授梳理了世界首例胰腺部分切除、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等里程碑性治疗方式的诞生。其中,借鉴泌尿外科体外碎石的体外震波碎石治疗胰管结石的方法,令人赞叹医生思维的创造性。他由此引出慢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阐述了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内镜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具有治疗后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等优势。
胰腺疾病诊治需充分发挥MDT优势
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吕农华教授分享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MDT诊疗和全程管理相关经验。
吕教授以自己所在医院科室为例,讲述了包含内镜介入、外科、药剂营养、影像科、妇产科等8个科室的急性胰腺炎MDT协作模式。他强调,“以消化科为主,多学科协作”和“一体化、全程管理”诊疗模式。
“一站式出院”全程管理包括早期内科的综合处理、后期并发症的处理。在这样的治疗模式下,无论是入院时的病情监测与评估、早期液体复苏、早期肠内营养,还是消化内镜或外科手术的选择,囊肿引流、坏死感染清创的最佳处理时机等问题,都可以在全程管理的MDT平台上进行充分讨论。
吕教授表示,急性胰腺炎因为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整个救治过程需要急诊科、内科、外科、重症医学科、影像医学科、放射介入科、营养科、中医科等多学科医师的通力合作,才能充分发挥MDT的优势,最大程度的提高救治成功率。
重症患者液体复苏:生理盐水不生理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李维勤教授带来了重症患者液体复苏晶体选择的思考。1920年,发现大量输注生理盐水后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后被称为高氯性酸中毒。20世纪90年代,高氯性酸中毒被广泛认知,且有少部分学者认为这与肾损伤有关,但未得到足够重视。直到一项澳大利亚研究显示,高氯液体增加危重症患者肾损伤的发生,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生理盐水不生理”。
他指出,通过强离子差的计算会明白平衡盐溶液相对更“生理”一些。关于平衡盐溶液的选择,李教授逐一分析不同平衡盐溶液的优缺点。譬如,乳酸林格液中含乳酸,缓冲力强,但乳酸也是其最大缺点,因为会干扰医生对乳酸的判断——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醋酸林格液一度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它规避了乳酸林格液的缺点,但却不适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肝切除患者,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李教授表示,碳酸氢钠林格复苏液可在扩容的同时平衡体内酸碱水平,可能是前景较好的复苏液。
个体化护理方案给患者最优质的护理
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叶向红总护士长分享了“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管理”和“重症人工气道的集束化管理策略”。
SAP患者通常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消耗极大,及时合理的营养支持在SAP的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胃肠功能障碍时,SAP患者可能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造成肠内营养的中断,影响恢复。叶总护士长从器官功能障碍和喂养不耐受综合征的基本原理入手,抽丝剥茧,指出了指南与实践之间横亘着的巨大鸿沟后,讲解了肠内营养治疗的关键护理技术,希望以此为桥梁飞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人工气道集束化管理策略包括限制性输液预防肺水肿、体位管理预防误吸、口腔护理“一、二、四”预防感染和启动早起功能锻炼等多个方面。
叶总护士长表示,“有了最新指南和文献的支持,人工气道集束化管理策略是时候从理论走向实践了!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才能为患者带来最优质的护理。”
知己知彼 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处理时机是关键
奥克兰大学John Windsor 教授表示,在30多年的从医过程中,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PN)的处理方法有着令人惊艳的进展。他结合国际研究介绍了IPN处理的演变,并分享了团队的治疗经验。
他介绍,在一项西班牙研究中,尽管有IPN但不伴有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的重症胰腺炎患者死亡率不高,但并发症发生率比有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但不伴有IPN的患者要高,这或许敲响了警钟——是否要重新考虑IPN在诊疗中的重要性?在面对IPN时,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最初,采用早期开放手术性清除所有坏死组织的方法处理IPN,后来微创清除感染坏死组织方式步入大家的视线。IPN的处理理念不断进步,而包括外科、影像以及内镜等在内的诊疗技术也都在发展。Windsor教授不禁思考,在内镜治疗逐渐成为宠儿的趋势下,手术治疗将何去何从?他认为,“时机”可能是答案所在。不同的治疗方法各有其最佳时机,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方式是最重要的。
扫一扫
关注奥林巴斯医疗事业公众号
《医师报》12月5日12版
编辑:归靖芙 审核:蔡增蕊 荆冰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