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药物有什么区别,该怎么选?
1
用于心源性休克的药物
心源性休克
因为心脏功能减退,而引起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和组织灌注严重不足,引起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
常用药物之间的区别
▎血管活性药物:
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和缩血管作用,可增加心输出量和提高血压,是心原性休克患者治疗的基础用药。
▎不良反应:
正性肌力作用,会增加心肌耗氧,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律失常;缩血管作用,会导致肾脏、肝脏、胃肠道损害。
缩血管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如果收缩压
多巴胺剂量效应关系
小剂量,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体,肾及肠系膜血管扩张;
中剂量,能激动β1受体,产生正性肌力作用;
大剂量,可激动α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包括肾血管收缩)。
2
用于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
严重过敏反应
严重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最易受影响的器官是皮肤(约占84%),其次是心血管症状(低血压等,约占72%)和呼吸道症状(支气管收缩等,约占68%)。
常用药物之间的区别
▎严重过敏反应:
首选肌注肾上腺素,比皮下注射起效快,比静脉用药更加安全和作用时间更长。
仅有血管性水肿或荨麻疹时:可口服抗过敏药(如苯海拉明等)。若已知为哮喘,可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
糖皮质激素
包括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不应该把糖皮质激素作为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线治疗,因为激素起效不够快,尚未充分证实其能否降低迟发反应的危险。
3
用于非静脉曲张性上
消化道出血的药物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多为上消化道病变所致,少数为胆胰疾患引起,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常用药物之间的区别
内镜止血前,可静脉输注红霉素(250 mg),以减少胃内积血量、改善内镜视野。红霉素可激动胃动素受体,促进胃排空。
内镜止血方法包括药物局部注射、热凝止血和机械止血。药物局部注射,可选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盐水。
抑酸药通过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
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抑酸作用显著优于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PPI有艾司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
4
用于食管胃静脉
曲张出血的药物
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肝硬化均有可能引起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高压是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主要原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病死率高,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
常用药物之间的区别
▎一线治疗药物:
血管加压素、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奥曲肽;垂体后叶素的疗效有限,副作用较多。
不良反应与强有力的收缩血管作用有关,如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肠缺血。
▎辅助治疗药物:
PPI可提高止血成功率及近期再出血率。
5
用于高血压急症的药物
高血压急症
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 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常用药物之间的区别
6
用于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临床表现是以肺淤血、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器官低灌注为特征的各种症状及体征。
常用药物之间的区别
▎正性肌力药物:
多巴酚丁胺、多巴胺、米力农、左西孟旦等,适用于收缩压
▎洋地黄类药物:
西地兰等,适用于房颤伴快速心室率(>110次/min)的急性心衰患者。
本文首发:药评中心
本文作者:Gcplive
责任编辑:匡小辉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