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银行非息收入支撑中期业绩,贷款迁徙率上升

长沙银行非息收入支撑中期业绩,贷款迁徙率上升

长沙银行(601577.SH)于2025年8月29日交出了上半年的成绩单1。截至6月末,长沙银行行资产总额达12473.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8%,成为湖南地区首家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元的城商行。


同时,长沙银行9月18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将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20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约8.04亿元,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9月25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5年9月26日。


非息收入支撑业绩


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压力的背景下,长沙银行上半年经营业绩实现了营收与净利的双增长。


报告期内,长沙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2.49亿元,同比增加2.07亿元,增长1.59%;净利润43.29亿元,同比增加1.24亿元,增长2.93%,展现出一定的经营韧性。


利息净收入作为传统银行营收的核心支柱,长沙银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是在呈现下滑态势。


报告期内,长沙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96.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2.90%,同比下降1.74%,为201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主因是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幅度快于负债端成本改善。其中,利息收入192.21亿元,同比下降4.42%;利息支出95.62亿元,同比下降6.99%。


从更多盈利数据直观来看,上半年长沙银行的净息差为1.87%,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净利差为1.97%,同比下降0.30个百分点。


在资产端,贷款收益率受市场利率下行、信贷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降至4.56%,同比下降75个基点,尤其是高收益的零售贷款占比下降,拖累了整体收益水平;负债端尽管存款收益率有所下降,从去年同期的1.88%降至1.61%,但降幅难以完全抵消资产端收益下滑的影响。


在利息净收入下滑的情况下,非息收入成为拉动长沙银行上半年营收增长的关键力量。 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5.90亿元,同比增长11.78%。其中,投资收益增加是主要影响因素。


上半年,长沙银行实现投资收益31.84亿元,同比增长118.82%,在营收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1.11%跃升至24.03%。


与此同时,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1.64亿元,同比增长14.60%,承销、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分别增长16.33%、48.51%。


从支出端看,上半年营业总支出为85.62亿元,同比仅增长0.87%,增速较营业收入低0.72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进一步优化至26.91%,较上年末下降1.54个百分点,费用管控效果显著。其中,长沙银行上半年业务及管理费35.65亿元,同比增长1.37%;信用减值损失44.21亿元,同比增长2.67%。


整体来看,长沙银行上半年依靠投资收益增长实现了利润正增长,短期内缓解了息差收窄带来的压力,但仍旧却难掩传统息差业务的收缩压力。


县域市场表现亮眼


较好的半年报成绩单,也使得长沙银行拟实施中期分红来回报股东。


长沙银行的董事会审议通过了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00元(含税),合计派现8.04亿元。


方案显示,长沙银行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00元(含税),合计派现8.04亿元,占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18.57%,分红比例低于全年常规分红水平(2024年全年分红比例22.49%),但作为首次中期分红,仍体现出银行在平衡利润留存与股东回报间的谨慎权衡。


从积极层面看,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股东粘性,自2018年上市以来,长沙银行已连续7年实施现金分红,累计分红超93亿元,此次中期分红进一步强化了“稳定分红”的市场形象;从现实需求看,上半年银行业整体估值处于低位,长沙银行此举也有通过分红提振股价、缓解市场担忧的意图。


但从二级市场上表现来看,投资者似乎并不买账,发布半年报和利润分配方案当日,即8月29日,长沙银行的收盘价为9.61元/股,较当日开盘价9.66元/股下跌了0.04元,跌幅0.41%。此后,长沙银行的股价整体呈下跌事态,截至9月23日,长沙银行的收盘价报9.09元/股,尽管当天涨幅0.89%,但较公告发布当日开盘价下跌了5.90%,当日还曾触及最低价8.96元/股,为半年报披露后最低价。


在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进一步深入践行这一战略计划,继续围绕“网格金融+县域”“产业金融+县域”“数字金融+县域”“专业金融+县域”的定位打造县域金融发展“长行模式”。


2025年6月末,长沙银行的县域贷款余额达2291.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7.97亿元,增长13.80%,占贷款总额的38.0%,在上半年新增信贷中有48.3%都投向了县域;期末县域存款余额2484.6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2.94亿元,增长6.10%,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32.7%。


在“网格金融”板块,长沙银行依托乡镇网点、助农直播等特色,县域客户数半年净增14.27万户至693.68万户;在“产业金融”板块,长沙银行编制县域十二大产业图谱,实现“一县一链”模式,特色产业贷款规模增至207.86亿元;在“数字金融”板块,长沙银行创新“空地协同”链式拓客模式,上线春耕备耕、农资农机等15个场景化授信模型,推动服务向轻型化、场景化、智能化转型;在“专业金融”板块,长沙银行出台“一行一策”行动计划,打造存贷款、普惠金融、产业融合、机构资质等8大类别18家县域标杆行。


分级贷款迁徙率上升


资产质量方面,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1.17%,与上年末持平。但看似平稳的数据背后,不良贷款余额为70.46亿元,较年初增长了6.63亿元,增幅达到10.38%。尽管上半年核销处置规模达到32.61亿元,但其新增风险仍在不断累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长沙银行资产质量的真实压力,也表现在先行指标上。


从贷款五级分类来看,截至6月末,长沙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为199.71亿元,较年初增长了39.49%,占贷款总额的比率由2.48%增至3.31%;次级类贷款余额为29.30亿元,较年初增长了41.27%,占贷款总额的比率由0.38%增至0.48%;可疑类贷款余额为20.35亿元,较年初下降了22.08%,占贷款总额的比率由0.48%降至0.34%;损失类贷款余额为20.81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2.58%,占贷款总额的比率由0.31%增至0.35%。


与五级分类同步的还有贷款迁徙率。半年报披露,长沙银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已升至57.45%,较去年末的25.16%几乎翻倍;次级类、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同样呈现上升趋势,分别达到89.44%、77.44%,较上年末提升12.14个、37.65个百分点,贷款迁徙率全面上升。


按产品划分来看,截至报告期末,长沙银行的公司贷款余额为4049.2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7.19%,不良贷款率为0.59%,较年初下降了0.10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作为长沙银行的前两大贷款行业,合计占公司贷款总额的40.54%,不良率分别只有0.07%和0.04%,成为“压舱石”。第三大贷款行业制造业贷款占比13.00%,不良率0.43%,较年初增长了0.04个百分点。


与公司贷款表现相左的是,长沙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上半年呈现 “全面上升” 态势。截至 6 月末,该行的个人贷款不良贷款率为2.20%,较年初增长了0.33个百分点,零售信贷质量承压。


在风险抵补能力上,截至报告期末,长沙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309.71%,较上年末下降了3.09个百分点;拨贷比3.62%,较上年末下降0.0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有所下降。


在资产质量承压的同时,长沙银行在消费者投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愈发尖锐。在黑猫投诉上,“长沙银行-快乐银行”近30天内,共计收到6件投诉,历史共计收到136件投诉。从投诉内容来看,多涉及暴力催收的情况。


此外,在4月3日长沙银行还收到一张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分行的处罚罚单,罚单内容显示,长沙银行因集中支付退回资金退回零余额账户后,未按规定退回国库;将经收的预算收入款项转入“待结算财政款项”以外其他科目或账户两项违规行为,被警告并罚款2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