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免疫规划12年一小步

导读

市场备受关注的多个疫苗都遗憾落选

国家免疫规划12年一小步

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药监局四部委下发《通知》,两种调整的疫苗分别为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含麻疹疫苗,以提高对脊灰和流行性腮腺炎的保护力。

文|记者 马丹萌 赵今朝 实习记者 马嘉

2019年末,国家免疫规划悄然调整,所涉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及含麻疹疫苗,但没有新疫苗纳入,也未新增可预防的传染病种类。

此前备受关注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疫苗)、13价肺炎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HPV疫苗)等此次均不会纳入免疫规划。

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药监局四部委下发《关于国家免疫规划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含麻疹成分疫苗免疫程序有调整相关工作的通知》,两种调整的疫苗分别为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含麻疹疫苗,以提高对脊灰和流行性腮腺炎的保护力。

12年没有新苗纳入

免疫规划是中国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服务,自1978年实施,至今已有40年,但自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确定14个疫苗预防15个病种后,中国免疫规划疫苗数量已有超过十年未作添加。(详见财新网“中国免费疫苗数量少于世卫组织推荐 怎么改?”)

目前,按照是否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中国的疫苗分为免费向公民提供的一类苗和公民自费、自愿受种的二类苗。一类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由各省市政府负担其经费、招标采购,统一分发至各疫苗接种点。二类苗由各疫苗接种点自行采购,通常根据市场规则定价。

多年来,中国的免疫规划时有调整。1978年,中国响应WHO提出全球实施的扩大免疫规划(EPI),提出了计划免疫概念,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注射疫苗替代一剂次口服

脊灰疫苗的调整与其原有隐忧有关。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一种由脊灰病毒引发的急性人类传染病,根据血清型不同,可分为I型、II型和III型。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儿童发病高于成人。世卫组织官网显示,平均每200例脊灰病例中就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而在瘫痪病例中,5%至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由于疫苗的普及,全球已减少超过99%的脊灰病例。目前该疾病疫苗共有两种剂型,分别为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 和灭活脊灰病毒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 ,但由于OPV在罕见的情况下可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仍有致残风险,VDPV还可在环境中传播,相比之下,IPV更安全有效。

2019年7月,四川省凉山州就曾发现一例VDPV病例,让业内人士感到诧异,且有专家担心该病毒出现后在人群中传播。(详见财新网“特稿| 消失数年的脊灰衍生病毒重现四川凉山州”)。

降不下去的腮腺炎

除增加一剂IPV替换OPV,麻风二联疫苗此次也将被可同时预防麻疹、腮腺炎及风疹的麻腮风三联疫苗取代。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MMR)对预防和控制这三种传染病有明显作用。

中国在2008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活动中,曾将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风疫苗)与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纳入常规免疫,代替麻疹疫苗对8月龄儿童和18月龄儿童进行接种。

但与麻疹和风疹相比,中国腮腺炎发病率下降十分有限。有接近免疫规划决策核心人士称,腮腺炎是中国所有免疫规划疫苗覆盖的传染病中发病率下降最不显著的一个,此次调整也与中国迟迟难降的腮腺炎发病率有关。

新苗难以纳入

据财新记者了解,此次免疫规划调整不会纳入任何新苗,包括此前呼声颇高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13价肺炎疫苗和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疫苗能否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需考量论证的因素复杂,主要包括疾病因素、疫苗因素、能力因素和准备因素。

其中,成本效益是考虑一种疫苗能否纳入免疫规划的重要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副主任尹遵栋在近期一次会议上介绍,中国在免疫规划方面的投入从2004年的1.7亿提升至2018年的39.8个亿,在考虑之后应将二类疫苗按何种优先性纳入免疫规划时,尽管成本效益并非唯一考量因素,但的确非常重要,“总结一句比较土的话,就是都是让钱约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