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张乃峥:在中国有很多事情可做,曾小峰:风湿病学的春天,李梦涛:在国外感受国家的昌盛,[628].医师报,2020-1-2(22)”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风湿病患者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7,属于常见病。但40年前,由于诊断能力有限,风湿病还是难以诊断、治疗,致残率、致死率都很高的疑难杂症。短短30余年,从成立伊始的血液风湿科、肾病风湿科、内分泌风湿科逐渐成长为独立的风湿免疫专科;从之前的缺医少药到现在诊断治疗风湿病技术不断提高,新药不断涌现,学科迈入发展的春天,这与祖国的开放发展、各个分支学科的进步及我国一辈辈风湿免疫科医师的努力分不开。

风湿免疫科发展过程中,不仅有年高德劭、一辈子奉献给风湿病学事业的老专家,也涌现出一批以周南医生为代表的,扎根基层和边疆,舍小我成大我的年轻医生。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见微知著,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国家飞速发展这些年中,风湿免疫科发展的脉络。

本版整理/《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张乃峥:在中国有很多事情可做

作为中华风湿病学会创始人的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张乃峥教授,被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前主席莫尔顿教授称誉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早在1958年在前苏联进修回国后,就执笔完成了当时的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医学部分中的风湿病学发展规划。他于198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风湿病专科门诊,并带领团队克服白手起家的困难,从流行病学研究到建立风湿病诊断关键实验室检测方法,逐一填补我国空白;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由于他所创立的诊疗方法很多风湿病的诊疗都得到快速提升。1982年春在中英风湿病学术论坛会上,他首次报告抗Sm抗体对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诊断价值,从而回击了外国人对我国风湿病学水平的讥笑。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张乃峥教授在进行临床教学

做医生要关注国家的需求

“做医生,目光要长远,要关注国家未来需求”这是张乃峥一生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要求,永远关注国家需求。93岁高龄的张乃峥在电视上看到国家倡导全科医生培养时,还亲自询问学生, 全科医学在协和医院发展的怎么样?并对学生说“国家倡导全科医生培养,我们就该做些事情。”他还对想出国的一位科室年轻人说:“出国首先要明确目的是什么。在中国有很多事情可做,我自己没有出国但一点不比出国的人做得差。还要想好学成归来为科室和国家作贡献。”这个年轻人就是张奉春,他在张乃峥的帮助下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归国后为我国风湿病事业做出很大贡献,曾当选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六、七届主委。

国外能做的 我们也要能做

张乃峥的宗旨是 :“国外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而且还要创新、要超越。”在他的引领下,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开展了我国第一次抗核抗体谱检测、干燥综合征的中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随机双盲试验等新课题,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张乃峥认为,科研离不开临床。他主持的抗核抗体谱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治水平。

在他的领导下,短膜虫免疫荧光法测抗双链DNA抗体研究团队克服当时大多数医院未能开展farr放射免疫法检测的障碍,使很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得到及时诊疗。1983年,他在《风湿病学杂志》首次发表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文章,开创了我国风湿免疫疾病临床研究先河。

曾小峰:风湿病学的春天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2009年创建CSTAR后合影(左四为曾小峰教授)

1984年,曾小峰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从医35年后,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的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见证了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历程。近日,在风湿病同道极力倡导推动下,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一项意义更为深远的指南《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曾小峰教授欣喜地说:“指南的发布必将迎来我国风湿免疫科发展的春天。”

将风湿免疫科发展壮大

1985年,仅有几十家医院开设风湿免疫科;2015年,全国也仅有7000多名风湿科医师,很多医师从其他专科转至风湿科,但这与风湿病患者相比,医师数量仍存巨大缺口。曾小峰教授在任风湿病学分会第九、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第三、四届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期间,首次提出了“一市、一科、一中心”计划,得到全国同道的积极支持,风湿免疫学科由此得到了迅速发展。时至今日,各省市均已经建立风湿病学会,各中心城市三级医院也相继设立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科医师队伍正在逐年壮大。

第四次全国风湿免疫专科医师以及学科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风湿免疫病领域从业人员为12 189人,分属于2017家医院的3372个科室。其中,有风湿免疫病执业医师的科室较2015年增长1.9倍,专科从业者数量较2015年增长达1.7倍。

大数据为未来风湿免疫事业插上翅膀

学科蓬勃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临床研究不断推进,特别是科研平台建设。在我国风湿免疫学科专家共同努力下,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建设中国风湿病大数据平台——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 数据库成立,随后,CSTAR数据库扩展成为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风湿免疫疾病数据库,也是世界四大数据库之一。

2019年,基于该平台及相关科研成果,国家再次给予大力支持,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唯一被公示的免疫疾病领域单位,正式获批成立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CRDC平台和NCRC-DID必将在辅助国家制定医疗政策,摸清风湿免疫疾病治疗现状,及为临床提供多维度循证医学证据等方面带来帮助,将为我国风湿免疫事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

李梦涛:在国外感受国家的昌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次身处美国的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梦涛教授时时思考:“为祖国的昌盛和人民的健康学医,为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创百年不遇的契机,我辈难道不该殚精竭力,为国家自信奉献绵薄之力吗?”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2019协和中层干部梅奥培训合影(左二为李梦涛教授)

1998年初,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项目支持下,我作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8年制学生、协和医院的实习医生,首次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UCSF)交换学习。那时,美国医院里无处不在的“486电脑”,通过自己的ID可随时查询患者的相关诊疗信息,使我大开眼界而又陷入思考,追赶美国同行先进的医疗体系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2012年初,在协和重大人才战略“百人计划” 项目的支持下,我作为首批受资助的协和青年,再次前往美国6家风湿病中心交流学习。此时,借助国家“十一五”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课题,中国SLE研究协作组(CSTAR)已开启了SLE在线注册的体系,但如何持续增加注册患者数,如何提高随访率,如何建设生物样本库等困难重重。我到了克利夫兰,去了哈佛,追了斯坦福,探了耶鲁,但遗憾地发现美国同行也在遭遇同样的困境……

2019年末,在迎接“协和百年院庆”推进六大体系布局之时,我有幸获得了医院组织的中层干部“梅奥(Mayo Clinic)领导力强化培训”的机会,在对标梅奥、强我学科、强我协和的理念下,我介绍了智能手机的平台融合医教研于一体,以月均注册患者5000例的速度证明了“中国风湿病大数据”的诞生。美国同行投向我们赞许的微笑……

扫一扫关注

医师报风湿医学频道

《医师报》2020年1月2日22版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医师报全体“比心”医务工作者

我和我的祖国——风湿免疫科老中青三代医生的故事

编辑:昕亚 审核:熊文爽荆冰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