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保护微血管就是保护了心脑。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领衔团队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据悉,该奖系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是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的最高奖。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由以岭药业旗下的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共同完成。今天下午参与此研究的11位专家一起接受了记者采访。

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相关专家齐齐亮相

微血管病变成为至今尚未突破的难题

目前,我国大约有2.9亿心血管病患者,每10秒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然后逐渐发展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衰,甚至死亡。从微血管病变开始到心血管病发生,这样一个连续的心血管事件过程,就像一条链条那样环环相扣,因此称之为“心血管事件链”。

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吴以岭院士介绍,在心血管事件链中,血管内皮受损是初始环节。正常的血管内皮光滑、致密,发挥着屏障血液、分泌血管活性物质等多种生理作用,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内皮细胞会发生凋亡、脱落,不能正常发挥生理作用。当血管内皮出现损伤以后,血液中增高的脂质和凝集的血小板就会沉积在受损部位,使血管壁变厚并失去弹性,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碍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通。其中易损斑块容易发生破裂,破裂后斑块内的脂质等内容物就会进入血液,形成血栓,堵塞住冠状动脉就会引发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以后,经过介入放支架治疗后,往往只能开通大血管,而微血管已经产生损伤,所以心肌依然没有有效血流灌注,这在医学上叫做急性心梗无再流,是国际医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

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以岭院士领衔的团队获奖

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防治微血管病变

吴以岭院士指出,大家都知道经络学说,但是没人知道脉络学说,两个973项目恰恰是构建起一个新的理论学说——脉络学说。“脉”中医叫血脉,实际上跟西医的血管在解剖学上是一个东西。脉络就是血管的分支,包括了微血管、微循环。

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以岭院士接受记者采访

“我们十多个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研究,对3.3万多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吴以岭院士表示,本次获奖的项目,共有三大创新点。一是系统构建了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的脉络学说,属于中医药学术研究的重大理论原创成果;二是该研究阐明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肾病等难治性疾病发病的共性机制是微血管病变,而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则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因为保护了微血管,就改善了心、脑、肾的微循环的组织血流灌注,从而减轻了临床病情。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中医药治疗微血管病变重大突破;三是该项目利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开展了大量临床试验解决了国际医学界重大难题。

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以岭院士说:“围绕着这样一个创新理论,我们采用既往研究的三个通络治疗心血管病的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简称为‘通络三宝’,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研究发现它对微血管的保护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也发现它能改善微循环。芪苈强心胶囊是治疗慢性心衰的药物,同样保护微循环。”据了解,该获奖项目成果已惠及四千万患者。

广东省医药卫生领域斩获佳绩

在“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中,中山大学和其他机构共同参与了该项目。据参与该项目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吴伟康教授介绍,他以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身份参加这项工作,主要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对一些通络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伟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这个项目实现了中医药发展的五位一体,包含理论创新、科学研究、临床防治、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它们非常协调,各方面又紧密配合。目前它是国内的第一个。可以说吴以岭院士带领的团队创建的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是实至名归的。”而且,谈到和群众的关系,吴伟康教授讲到:“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最主要是给与危害老百姓健康密切相关的那些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提供解决途径。现在目前全世界都处于一种有进展但没突破的状态,那么我们中医药在这方面做好,就可以保护人类的健康。”不过,吴伟康教授也指出,未来还会在络病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气络方面的问题,重点是要解决神经内分泌方面的问题。

此外,在获奖项目方面,广东同样斩获佳绩。就医药卫生领域而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领衔团队创建的“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与其团队创建的“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教授牵头完成的“抑郁症发病新机理及抗抑郁新靶点的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防治心脑疾病“硬核”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曾文琼

实习生:王金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