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遵照国家卫健委的统一部署,2月21日下午,湖南省支援武汉第五批医疗队共计174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其中包含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13名医护人员,他们积极报名到最前沿的阵地-金银潭医院的危重病区去。3月1日是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护士胡晓娜支援金银潭医院的第10天,她用笔记录下这些天的经历。
战疫日记(20):从“抗拒”到接纳,我们握手互相鼓励
战疫日记(19):记录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天
战疫日记(18):我在抗疫专家组,容不得一丝马虎
战疫日记(17):孩子不肯吃药,护士成为爸爸的“神助攻”
战疫日记(16):抗疫也是一场提升自我的历练
抗疫日记(15):细微处的关心让我们和患者贴得更近了
战疫日记(14):“妹陀,你要保护好自己!”
战疫日记(13):新冠肺炎病房里9岁小患者的礼物
战疫日记(12):我是你们的勤务兵——隔离区感控督察员
战疫日记(11):与病毒作战,有爱就不孤单
战疫日记: 在这里,我们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战疫日记:生死时速 默默在心底给我们“战队”点个赞!
战疫日记:“出院喽!”极大地振奋了队员们的士气
战疫日记:收到两个孩子的来信,我想你们了!
战疫日记:医护人员要成为病人精神的“定海神针”
战疫日记:医生“线上线下”的关怀和安慰也能成为患者的一剂良药
战疫日记:这里一切都挺好,请你们放心
战疫日记:病人好转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战疫日记:4人到25人 医护力量再加强
战疫日记:在使命面前,“害怕”这个词必须放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亚男 通讯员 李晶 朱文青 整理报道
昨天是我随湖南省支援武汉第五批医疗队进驻金银潭医院的第10天,我早早地来到南区六楼的重症监护病房,经过一周的工作,我现在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快速穿好防护服并完成自检,也练就了穿着防护服健步如飞穿梭于病房并精准完成各项临床操作的本领,心中窃喜自己如此快速地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新环境、新同事、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金银潭医院住院楼南区的五、六、七层全部都是用于收治危重患者的监护室,这里的患者病情重,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很高,由于我在重症病房工作的经验不多,刚进病区工作还是有些紧张,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怕跟不上医生的要求和节奏,但到了病区以后,我的担心和顾虑彻底放下了,不论是病区的医生还是护理组长都会手把手地教我,确保每个细节都能够达成目标。
接班进入病区后,我按照医嘱逐步开始实施一班的护理工作,突然对讲机响起“10床的护理老师在不在?”我赶紧回答“在的,在的。”外围的老师通知到“一会要给10床进行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是救治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有计划的俯卧位通气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目前已经是重症监护室的常规救治手段了。接到医嘱,我迅速回答“好的好的。”然后放下对讲机,来到了10床的床旁。患者是一位老爷爷,从被感染新冠肺炎至今已经快一个月了,1周前因病情突然恶化转到我们重症病区,也是我进病区接手的第一批病人之一,由于病情危重,还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导尿管、胃管、CVC、动脉置管、8个静脉泵等多种生命支持治疗,这样的患者我们要把他从仰卧位改成俯卧位是非常困难的,光怎么保护各种管道就是个大难题,正当我在思索怎么来实现俯卧位的时候,病区的张医生和外围的护理老师已经都穿着防护服进来了,然后说到“来啊,我们一起协助他做俯卧位通气。”这一下,我内心的紧张感瞬间消失,张医生迅速指挥我站到患者的床头要求我保护好患者的气管插管,然后他指挥着其他老师做好翻身的准备,固定好导尿管、胃管,确保翻身过程中各种静脉泵药物在持续输注,我扶着患者的头部,张医生和小组长站在患者肩部左右两边,其它两个小伙伴站在患者脚步左右两边,放好患者手的位置,把床单和被套一起卷起来,“1、2、3、翻......”张医生喊到,“完美!”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将患者由平卧位改到俯卧位,我妥善的固定好每一个管道,看着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看到患者的血氧在逐渐的上升,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重症病区的医护人员每天都在进行着各项复杂的操作,很多操作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都是大家一起协助完成,然后转而又投入到各自的管床工作中,在这里,我们都是来自全国不同医院的人,有着不同的分工,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使命,在疫情面和困难面前,大家都迅速的拧成了一股绳,医护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给患者最好的诊疗。医护人员的努力,患者的乐观,内心必胜的信心,这些都是胜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