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彭洪霞 孙杰 罗国金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检测出新冠肺炎患者,防疫警报随即拉响

1月21日,武汉市尚未下达“封城”令,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带来的恐慌,已经在全国蔓延开来,北京街头的行人大多戴上了口罩。

这天上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来了一位61岁的女患者。她1月中旬从武汉回到北京后,出现低烧症状,先后辗转多家医院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但她仍然感到身体不适……

当发热门诊科主任医师刘刚拿到患者CT片时,看到患者肺部有团块状的毛玻璃影,非常符合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特征。他随即将患者情况报告给急诊科主任黎檀实。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发热门诊科主任医师刘刚诊断病情

黎檀实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给病人做血项、影像检查,以及甲流、乙流和新冠病毒核酸等一系列检测。“多亏我们医院有试剂盒,就在几天前,我们刚准备上的。”

晚上九点,检测结果出来了,患者呈弱阳性。黎檀实断定,这可能是假阴性。“有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仪器,还得结合临床经验来断定。防疫,拼的就是精细。”黎檀实建议立即将隔离病人转运到定点收治机构,最终,患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者。

此时此刻,从医35年,作为闻名全国的灾害医学专家,黎檀实意识到“敌人”终于出现了。“疫情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随即拉响了医院疫情防控的警报。”

警报骤然响起,黎檀实当时最担心的有三件事:“第一,要救治病人,防止疫情扩散;第二,保护好总医院,急诊科作为医院的防疫大门,不能被病毒攻破;第三,要避免医护人员被感染。”

当天,急诊科连夜组织排查,对与确诊病人有过接触的人员逐一进行医学观察。医护人员整整奋战了48个小时,密切关注着每一次检测结果。

“很幸运,就在前一天科室发了隔离衣,我们是在有防护的条件下接触的这个病人。”黎檀实庆幸走了一步先手棋。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黎檀实主任查房

很快,解放军总医院迅即启动了一级响应,紧急升级预案、完善接诊流程、紧急调配加强医护力量、及时补充防护设备,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悄然打响。

发热门诊楼位于医院西北角,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修建的一排板房。随着疫情变化,发热患者可能增多,扩建发热门诊场地变得迫在眉睫,急诊科迅速向上级建议。在总医院和第一医学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发热门诊改扩建迅即启动。

随后的那些天里,黎檀实带着急诊科副主任陈威和护士长肖红菊,在尘土飞扬的施工现场,不时与施工人员协调沟通,严抓施工质量。

57岁的黎檀实头上已经有很多白发,2018年,他进行了大腿肿瘤切除手术,不过,在平常,很多人看不出他的右腿有点跛,因为在急诊楼里,他走路总是像风一样。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从1月22日,发热门诊确诊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以来,黎檀实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在医院和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仅用5天,发热门诊就从400余平方米扩建到1500多平方米。

疫情发生后,急诊科休假人员全部按时归队,很多科室骨干也前来增援。主治医师翟永志火速将两个孩子送上回老家的火车,把患“渐冻人症”的母亲托付给家人,便匆匆到岗。

从1月疫情发生以来,急诊科共接诊患者2万余人次,其中发热患者7000多人次,收容医学观察患者近300人,其中,危重患者70余人,排查疑似病例30余例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7人,排查数量、质量居首都医疗机构前列。

医护人员每天诊断数百人次,每个CT看300多帧图片,每个病人的都要反复查看两到三遍,才能形成报告。

发热门诊医生翟永志说,疫情筛查需要精细、精细、再精细,每多发现一例,就能更有效地控制传染。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冒险抢救医学观察期危重病人,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2月12日晚,急诊科发热门诊,有一名处于医学观察期的患者急性肠梗阻,需要立即进行剖腹探查手术。可就在术前筛选检查中,医生发现患者CT提示肺部片状毛玻璃影。

如果立刻进行手术,患者有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如果等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再进行手术,病人可能会失去生命……如何取舍,成为摆在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前的难题。

“当了那么多年的医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任何时候都是生命优先。”黎檀实要求医生先治病救人,但必须做好安全防护,确保万无一失。

正在值班的急诊科副主任陈威立即上报情况,第一医学中心迅速组织呼吸科、疾控科、普外科、麻醉手术中心等科室联合会诊,决定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连夜进行急诊手术。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发热门诊一名患者突发急性肠梗阻,急需实施手术

凌晨1:30,手术顺利开展,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凌晨3:00,手术顺利结束,病人脱离生命危险,由救护车转运至发热门诊重症区继续进行隔离治疗。

“病人手术切除了将近两米长的肠子,如果要等核酸检测结果出来再做手术,他可能已经没救了。”陈威说,抢救生命,一刻都不能耽误。

凌晨4:30,北京的气温已经降至零度。病人被转运离开后,寒冷的夜里,值班医生陈歆穿着单薄的防护服隔离衣,背着消毒液为负压转运救护车消毒,确保下一个病人转运安全。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深夜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发热门诊

精心护理,治病救人是第一位的

手术结束,急诊科护士长肖红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春节期间,她已经参与了多例抢救患者的手术。

几天前,一位肺部感染病人在进行筛查的过程中,突然出现心率下降,肖红菊和值班医生第一时间冲进病室,给病人实施插管。

医护人员在实施插管的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极高,但肖红菊没有丝毫犹豫。“我拿起喉镜,打开病人的喉咙,让他的声门、气道充分暴露,便于操作,然后,我顺利地把导管插到他的气管里。”肖红菊要求科里所有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抢救都必须是下意识的。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刘钰护士长急诊插管

从1月21日发热门诊筛查出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以来,肖红菊在岗位上已连续奋战了40多天,她的双眼布满了血丝,脸色疲惫,说起话来,声音已经有些嘶哑。

2003年“非典”肆虐时,肖红菊从其他科室被借调到发热门诊,她本想在这里只待一段时间,谁料到一干就是17年。

肖红菊说,发热门诊的患者一般脾气比较大,由于身体不适,病人的火气常会发到了护士身上。

说到受过多少委屈,肖红菊说:“都习惯了,我们是护士,也是战士,是奉献者,也是服务者,无论遭受多少委屈和误解,治病救人都是第一位的。”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护理重症患者

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风湿科护士长张亚美主动报名支援急诊科。由于隔离病房是临时建立起来的,没有水管,患者洗脸、刷牙的水都是护士一盆一盆端进来的;没有厕所,简易马桶也是护士来处理……张亚美说,穿着防护服工作,不一会儿就是一身汗。

“前天,有一个16岁的男孩,身高将近一米八,发病特别急,身子不能动,我们把他抱到隔离房间的床上,每半个小时给他翻一次身。当被排除新冠肺炎疑似后,需要转到专科去治疗,我们又把他抱出房间。他的父母非常感动,妈妈都快给我们跪下了,我们赶紧制止。”

病人的感谢总能让张亚美忘记疲劳,她也总是教导年轻的护士们“一定要发扬总医院精神”。

“允忠允诚,至精至爱”醒目地镶嵌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门诊大厅里,也镌刻在每个医护人员心里。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为患者精心检查

自从1987年急诊科成立,一代代急诊“超人”牢记使命担当,多次出色地完成抗击非典、甲流、腺病毒,以及抗震救灾、保障国庆阅兵等重大任务。每年接诊急诊患者20多万人,抢救危重患者2万余人次,位居北京地区前列。

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他们又打了一场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如今,疫情防控形势有所好转,但急诊科的人们依然在忙碌着。主任黎檀实说,现在还远远没到可以松懈的时候。因为他们深知,人命关天……

医者仁心: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