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防护要到位,千万别好了伤疤忘了痛

自 2020 年初到现在,我们的抗疫行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数以万计的同行在万家团圆的佳节,与家人分别,投入到抗疫的战斗中。

现在国内形势日渐平稳,医疗秩序逐渐恢复正常,相信每个医生对工作中的防护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海的刘冲医生,跟儿科时间分享了他的感悟。

平时防护要到位,千万别好了伤疤忘了痛

古老的防护手段,现在依然很关键

这次疾病的发展速度,远超我的想象,尽管在 1 月初就知道了这个事情,但没想到病毒会横扫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真的不是口号。

但比较幸运的是,目前我们儿科没有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想想这可能跟儿科平时冬天呼吸道感染患者多,我们平时就比较强调防护有关系。

今年冬天,新冠肺炎没来的时候,就来了一波流感,现在接种流感疫苗还不是很普遍,儿童抵抗力又差,所以流感的时候,儿科最早中招。

在一遍一遍强调规范外科口罩佩戴、强调七步洗手法后,全体儿科医生的防护意识明显加强。

洗手、口罩,这些古老而经典的防护手段,到现在依然是最关键的。

平时防护要到位,千万别好了伤疤忘了痛

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肆虐时期,医生采用鸟嘴面具来防护

此外,需要格外注意一些小动作对防护效果的影响,比如揉鼻子、揉眼睛、摸头发、扶眼镜等等,一定要避免这些下意识的小动作。

在这方面,护士真的比我们医生做得更好。相信大家学生时代,都有在手术室因为不注意无菌原则,被护士骂的经历。

防护方面,我们也要相互学习、监督,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目前在各个病房,所有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均已经有洗手设备、手消设备,这些都非常有助于我们养成随时洗手的习惯。

我们应当要保持持续长久的防控意识,不仅是这次新冠病毒肺炎,涉及到流感涉及到其他的常规传染病,都要做到标准防护。

千万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

孩子少生病的妙招:少出门

疫情之前,由于流感,儿科的门诊量是平时的 2~3 倍。在各地采取了措施之后,门诊量骤降,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都不到……

我们还担心,会不会管制措施导致儿童看病不方便,隐隐有些担忧。

医院开通了网上咨询后,发现来咨询的病例也是以保健、消化症状居多,和以前门诊呼吸疾病占大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

思来想去原因有如下:

1. 全民隔离,减少了小孩子相互感染的可能性。上学、上辅导班的时候,人口密度极大,想流感这种毛病,一人得病几乎是全班覆灭。

2.在居家期间,儿童是重点保护对象,吃饱喝足自然醒,加上不用上辅导班,推迟开学,心情愉悦,自然抵抗力强。

3.以前有个头痛脑热的,多喝水多休息就能好的病,家长觉得来医院放心,就来了;现在觉得来看病风险有点大,就先让孩子抗一抗,可能病就自己好了。

网络咨询很方便

可作为门诊的补充

虽然网络咨询已经出现很久了,但疫情期间可以说是第一次大范围、大规模官方地开展,不少同行是第一次接触。

相比面诊,网络问诊很方便,但感觉短期内不能代替门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即时性不够,医患双方都不爽

当需要进一步采集病史信息时,对方就杳无音信;医生如果忙临床工作,没有及时看手机,患者又觉得医生回复太慢。

即时性好的视频、电话咨询,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尴尬,没有看门诊自在。

2.采集病史的效率不高

家属往往提问的不明确,常常要追问多次,才能比较明确的了解病情。如果能够有个表格帮助采集病史,对医生来说会方便很多,但患儿家长又觉得麻烦。

3.线上问诊的局限性

毕竟不是面对面诊查,基本的视触叩听无法实现,主要靠患者主观描述,可能会造成主观倾向性描述。如果有影像学资料、化验检查结果,会更好一点。

4.责任问题

因为及时性不够,或者描述错误造成的疾病延误有时难以界定。也有同行怕担责任,不敢在网络咨询的时候,给很明确的治疗建议。现在有许多网络医疗平台出台了医责险,解决了此类的矛盾。

虽然存在这些问题,但网络咨询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特别用来管理慢性病患者,儿童保健,也适合做门诊的补充。

如果一个患儿来门诊之前,在网络上有过咨询,那我对 TA 的情况就会比较了解,查体、辅助检查都有针对性。

家长来就诊也有充分的准备,诊后有问题也能随时咨询,医患双方体验都比较好。

今日讨论

关于工作防护、网络咨询

你有什么想说的?

写留言告诉大家吧!

编辑:菁媛

题图:站酷海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