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医生随笔:不能同17年前一样参加前线战斗,是一种遗憾

湖北疫情后,北京援鄂队最后撤离。 这场战役完胜。

陶勇医生随笔:不能同17年前一样参加前线战斗,是一种遗憾

这两个多月,我在病房中安静地接受着各种治疗,但内心里却能感受到前方的惊心动魄。

中央的英明决策、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建筑工人的汗水、快递小哥的付出......,让我想起解放战争的军民鱼水情,和病毒作战同样是战争,同样的无畏、同样的团结,同样的胜利。

书本上的理论,总是不如实际的教育意义来得大。年逾古稀的院士坐镇疫情最严重的武汉,未来的年轻医学生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自然不言而喻。

这些很多人都知道,但还有很多人所不知道的细节。

我知道,在选派去前线的北京逆行者中,期间有的亲人离世,他必须带着悲痛,不下火线。

陶勇医生随笔:不能同17年前一样参加前线战斗,是一种遗憾

我知道,北京的卫生行政部门中,有领导因为思考输入性病例如何控制而引发了心绞痛。

我知道,朝阳医院的行政领导连续多日没有回家,累了,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

北京是收尾的队伍,离家时间最长,责任最重。队伍中有很多曾经一起战斗过的同事,包括带队队长、朝阳医院和北大人民医院的医疗队,以及很多北医的学长、校友。他们一如既往地无惧自身安危,与患者共同抗击病魔。

17年前,非典肆虐,我在北大人民医院白塔寺院区,一起隔离的还有一位刚刚考上硕士的研究生,她因为1型糖尿病,发生了严重的眼底病变,视力只有0.1,读书看字非常吃力,我问她,你这种情况,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学,她说:因为读书的时候,我会忘了我的眼睛不好。

我想,援鄂队伍的医护,在逆行的时候,会忘了自身的安危,如出一辙。

17年后的我,却不能同17年前一样,参加前线战斗,是一种遗憾。

古有季扎挂剑,情真意切;今有全国援鄂,视死如归。

华灯初上,当我们漫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又能感受到往昔的安宁与祥和。

陶勇医生随笔:不能同17年前一样参加前线战斗,是一种遗憾

但这背后,无数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各行各业劳动者在默默付出。

深夜,当我们关上手机,准备入眠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为我们而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