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伪科学、心中无道义的方舟子的话术新冠

文 | 三思柯南

近日,曾经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声称:

“不久前我写了一篇文章《遏制新冠病毒只能靠“群体免疫”》,澄清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对“群体免疫”的错误理解,科普了“群体免疫”这个概念……一个自称“科学公园”的伪科学网站更是因此接连贴出谩骂我的大字报。”

毫无疑问,作为曾经的科普作家,方舟子说谁是大字报就是大字报,说谁是伪科学谁就是伪科学,他根本不用去加以证明。这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口含天宪。

然而,这是方舟子习惯,却不是我们的。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一下方舟子的这篇疯话。

首先,方舟子自作聪明地反驳说群体免疫是一种现象,“因为不喜欢现象就去骂科普这种现象或结果的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无视这一现象或结果吗?”

大错特错。方舟子不是科普这种现象或结果,而是鼓吹采取所谓群体免疫——也就是用野病毒当疫苗的方法来应对此次疫情。说“流感会死人”是科普现象或结果,而如果说出了疫苗指望不上、也不能把人隔离,所以只好让60%的人感染流感从而遏制流感的流行的想法,那就是鼓吹用野病毒当疫苗。

其次,方舟子说“现在没人相信新冠病毒有可能被完全消灭,那么它就只剩下两种结果,要么一直流行,要么由于“群体免疫”而遏制其传播。那些攻击“群体免疫”的人,难道是希望新冠病毒一直流行?”

方舟子是画个稻草人拼命抽打。天花这种疾病就是被完全消灭了,凭什么认为新冠病毒不可能被完全消灭呢?这个“没人相信”,是方舟子把地球人都代表了吗?

我们说,方舟子的话术就是这么精湛,对他不利的论据,他会拼命剔除出去,而对他可能有利的可能性,他会拼命加进来。具体到这件事上,他的话术是这么运作的:首先否定新冠病毒被彻底消灭的可能性,然后就让你只能二选一:你是想让它一直流行还是搞“群体免疫”呢?哇,你不会想让它一直流行吧,那只好认赌服输群体免疫咯。

当然,大家肯定都会首先反应过来,那不还是有疫苗这条道路吗,为啥首选“群体免疫”呢?方舟子的话术当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们之前说了,他的话术就是排除不利的可能性,他是这样说的:“然而,疫苗的研发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疫苗有可能不成功。那么在疫苗上市之前,你不愿意让人们被病毒感染,又能怎么办?整个社会一直停摆下去,直到疫苗上市吗?准备停摆多长时间才放弃?一年、两年还是十年?”

换句话说,他实际上就是排除掉了疫苗的可能性,既然疫苗不能指望,那不就是只能用野病毒当疫苗吗。

也许会有人为他辩护说,方舟子只不过是考虑到了最糟糕的情况,这无可指责。

这种辩护当然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我们刚才所说,方舟子的话术不仅仅是对他不利的论据,他会拼命剔除出去,而且还包括,对他可能有利的可能性,他会拼命加进来。他是这样加对他有利的可能性的,他说“随着治疗经验的提高、护理技术的改进,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如果发现了特效药,或者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毒性减弱,那么死亡率还能降低。”

看到没有,疫苗被他认为指望不上,但是他是会指望在搞“群体免疫”的时候治疗、护理可以降低死亡率,还能指望发现特效药或者病毒减毒。我们不禁要问,凭什么他在论证的时候要剔除对他的论点不利的疫苗研发,却认为在搞他推崇的“群体免疫“的时候会奇迹般地出现包括特效药在内的那么多降低死亡率的措施呢?”

我们同样也可以问方舟子,在严格隔离老年人、护理技术进步、特效药出现、病毒减毒之前,你该怎么办?整个社会一直这么大规模感染下去,直到护理技术进步、特效药出现、病毒减毒吗?准备隔离老年人多长时间才放弃?准备等待特效药多长时间才放弃,准备等待病毒减毒多长时间才放弃呢?一年、两年还是十年?

所以,不能用“方舟子在做最坏的打算”来为他辩护。他只不过是采用了挑选论据的话术而已,对他不利的就剔除,对他有利的就加进来。

这是方舟子惯用的话术。

第三,我们指出,按照方舟子的0.5%死亡率计算,实现所谓”群体免疫“会导致2300万人死亡。方舟子却说“假如真要死这么多人才能达成群体免疫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那也只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跟指出这个事实的人是否冷血、有没有人性有什么关系?1918年流感大流行时,如果有人算出全世界要死五千万人之后流感大流行才会结束,也要骂他太冷血、没人性吗?”

方舟子的这个反驳,恰恰又一次证明了他太冷血,没人性。因为2020年不是1918年。在1918年的时候,人们对于流感的病原体一无所知,要等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分离出流感病毒,而真正开启分子生物学时代,还要再等二十年。在一种病毒病暴发初期就将其分离出来,在数天时间里开发出检测试剂,并且初步制成疫苗进行人体实验,所有这些都是在1918年无法想象的。最讽刺的是,虽然方舟子攻击别人的方法是“中世纪“,而方舟子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和1918年的思维方式没有区别:这都过去一百年了,方舟子你还打算按照1918年的“群体免疫”模式玩你的游戏,不和你一致的,就是“划室为牢鹰犬凶”吗?

第四,方舟子声称别人的计算是“小学算术”,认为“最终死亡的人数是不会像用小学算术算出来的那么恐怖的。并不是会小学算术就可以来指点怎么防疫了。” 别人——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菲尔茨奖获得者Timothy Gowers——起码还用“小学算术”去计算了,而方舟子的反驳,甚至连个数字都没有。方舟子是怎么反驳“小学算术”的呢?他的反驳就是:把老人关起来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护理可以降低死亡率,保持距离可以降低死亡率、发现特效药可以降低死亡率。至于这些能降低多少,他连个“小学算术”的数字都拿不出来。

脑中伪科学、心中无道义的方舟子的话术新冠

其实Gowers的计算已经很清楚了,正如我在前文所说,Gowers计算出让英国4000万人在8个月里感染,那么任何时间点上都会有25万病人,而他认为有能力收治其中5%就不错了。最后他的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能让这个曲线更平,那么当然是对医疗资源的压力就越轻,但是这样就和目标是扑灭疫情的严格隔离措施差不多了,而如果用“群体免疫“,就要把感染者分散到好几年时间里,”因此如果不采取更极端的手段,似乎是无意义的“。

任何声称要让60%的人感染从而达成所谓“群体免疫”的人,都绕不开一个小学算术问题:你打算让这60%的人平摊在多长时间里,才能做到所谓的“压平曲线”呢?

最后,方舟子在这篇疯话里用到了终极的方氏话术,我把方舟子的这段放在下面,请大家仔细品品:

方舟子:“目前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极端也好,淡定也罢,最后都会殊途同归,迟早都要等达成群体免疫才能结束新冠疫情。区别只在于一个是长痛,一个是短痛;一个对经济、生活影响大,一个对经济、生活影响小。至于要死多少人、多长时间才能达成群体免疫,没人能准确知道。甚至也可能没能形成群体免疫。如果病毒容易变异,感染痊愈者对它的免疫力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那么是没法形成群体免疫的。例如,人们对导致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只能保持几个月,所以得了普通感冒,还会再得。如果新冠病毒也那么容易发生变异,就不可能形成群体免疫,疫苗也不会有效,新冠病毒就会一直在人群中流行。难道这是攻击群体免疫的人愿意看到的结果?如果那样的话,才叫“太冷血”“没人性”。真有人性,就应该希望能实现群体免疫。”

给大家翻译一下,方舟子的意思是,他也不知道所谓“群体免疫”最终会不会成功,病毒可能变异、疫苗可能无效,所以有人性的人就该希望实现群体免疫,如果你不希望实现群体免疫,就是没人性。

方的话术的一个狡猾之处是把用野病毒当疫苗的“群体免疫”和真正的用疫苗消灭疾病都作为“群体免疫”,然后指责别人“攻击群体免疫”,进而推论出反对方氏“群体免疫”的必然是没人性的。

这是方舟子最冷血、最没有人性的这种终极话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称科普作家的方舟子开始诉诸一厢情愿的思维方式了? 真有人性,就应该希望能实现群体免疫?如果你真有人性,难道不该是希望能研发出成功的疫苗把新冠病毒消灭吗? 如果你真有人性,难道不该是希望能研发出特效药把新冠病毒消灭吗?如果你真有人性,难道不该是希望全人类行动起来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在短时间内阻断病毒传播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吗?

所有希望一律平等,为什么方舟子的希望更加平等?

那是因为,方舟子一开始认准了拿野病毒当疫苗的“群体免疫”是正确的,因此会一直论证它的“方舟认证”的正确性。

这就是方舟子的话术新冠唯一服务的目的。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