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凯江:顶住困难和压力集中收治

3月18日,黑龙江省最后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转出ICU。至此,该省取得了治愈率提高、病亡率降低的阶段性成果,在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于凯江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该省创新建立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密切相关。

于凯江:顶住困难和压力集中收治

建立省级重症集中救治中心

数据显示,截至2月12日24时,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病例62例、死亡9例,“当时,虽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冠疫情,抓得很严,但面对快速上升的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意识到必须采取新的办法”,于凯江说。

2月9日,指挥部任命于凯江为黑龙江重症危重症诊治专家组组长。作为我国重症医学专家,于凯江深知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当晚6时,于凯江率领团队连夜启程开展省内巡查调研。

“我们从哈尔滨出发,对绥化、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鹤岗、鸡西、双鸭山等8个新冠病例集中地市的定点医院和出现死亡病例的单位进行一一走访,开展全方位的调研,尤其是对每一个死亡病例深度剖析”,于凯江说。

调研发现,黑龙江省新冠肺炎发病率高和死亡病例多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个是死亡患者年龄偏大,平均年龄67岁,80岁以上的占20%,还有90岁以上的病例”,于凯江说,而且,死亡患者中多合并复杂基础性疾病,包括多年高血压和糖尿病、肿瘤化疗,甚至还有常年截瘫卧床、失能半失能的患者,“平时身体情况就不佳,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后病情快速进展恶化,治疗难度很大。”

于凯江还发现,由于每年有5-6个月的寒冷天气,因此黑龙江老百姓肺部疾病患病率较高,而新冠病毒攻击和侵袭的主要器官就是肺脏,“平时肺功能就不好,在原有肺脏疾病基础上合并新冠病毒感染就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我们对传染病缺少必要的防范意识,心里准备不充分”,于凯江说。尤其正是春节期间,东北人的民俗习惯,尤其在农村,过年的仪式感强,家庭聚会频繁,造成多例聚集性发病。

这样的特点对医疗救治能力提出了高要求。“新冠肺炎患者可能突发脑梗要开颅减压,突发心梗要再通治疗,需要上各种复杂的难度高的检查、化验和治疗手段,比如机械通气、ECMO(人工肺)等”,于凯江说,但是由于黑龙江省各地市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专业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导致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在当地的传染病医院不能得到有效地救治。

鉴于形势严峻,2月11日一早,在调研途中,于凯江就向指挥部建议,“虽然按常规传染病不能跨区转运,但建议轻症患者可以留在当地,而重症、危重症患者集中到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救治。”

2月11日上午,指挥部召开视频例会,做出了集中省内专家和优质医疗资源,集中救治新冠重症和危重症的决策,在哈尔滨市设立省级重症集中救治中心。紧接着,哈医大附一院接到指令,将该院群力院区改造为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当晚,哈医大一院立即连夜启动群力院区改造工作。

2月12日晚,经过24小时的改造,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建成,并收治了首批来自绥化、七台河等地的重患。

一场“综合性大考”

把重症、危重症患者从各地市集中到省级救治中心救治,是对医疗机构救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大考”。

第一关就是转运问题,有人担心,转运会不会造成传染,会不会由于路上不安全,耽误患者的治疗?在于凯江带领的专家组领导下,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方面,用负压转运车转运,“车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空气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使外界环境免受污染,防止病毒扩散”,于凯江说,另一方面,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呼吸机等专业设备,转运过程中随时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和治疗,把长途转运中的风险降到最低。

转运到救治中心后,每日中心组织重症医学科、神内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于凯江说,救治中心建立了两个ICU,总共491人,这还不包括检验、病理、超声等人员。“在ICU里,医生每6个小时轮班,护士每4个小时轮班,严密监测,精准治疗。”

由于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治疗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螺旋式上升”,因此,于凯江领导团队结合诊疗方案发挥自身特色,对重症、危重症患者进一步细化分层,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精准施策。“虽然抗病毒治疗没有特效药,但可以通过密切监测、科学管理,为患者提供呼吸、循环等支持性治疗,改善低氧血症,维护多脏器功能稳定、加强营养支持、免疫调理等,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帮助他们撑过最艰难的时期”,于凯江说,同时,开展科研攻关,积极采用恢复期血浆等治疗方式,提升重症、危重症的救治水平。

经过一系列努力,3月18日,经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中心的最后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转出了ICU,转入过渡病房,重症患者正式清零。

“医疗资源不充分下的创举”

回顾从2月12日到3月18日的35天,于凯江表示,“平战结合”是医院面临的新课题,因地施策是解决问题的“法宝”。

“我们通过实地巡查调研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重症患者集中救治,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创举。”于凯江说,这种省级集中的模式,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为患者提供最优的治疗方案,解决各地市由于医疗能力有限、防护物资缺少而难以完成救治工作的问题,管理效能也明显改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月16日上午,刚转到救治中心的一名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突发大面积脑梗死,出现脑疝,会诊后,中心专家立即对其进行了开颅减压手术。经过90分钟的手术,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在普通的传染病医院是无法实现的”。

“实践证明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将来可以作为救治重症患者的一种经验,尤其是医疗资源并不充分的地方,可以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如何把这个工作做细、做好。”于凯江建议。

如今,黑龙江省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看到了曙光,但于凯江没有放松。“疫情防控还得慎终如始,现在仍然不能放松,一是不能放松警惕性,二是不能放松防控相关措施,要继续保持做实、做细、做严,今后要对患者进行随访、跟踪、评估,进一步关心他们的健康状况。新冠肺炎是不期而遇的新挑战、突如其来的新考验,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文:中国卫生杂志记者 刘也良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卫生杂志”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