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毅:中国不会成为免疫力洼地

(健康时报武汉前方记者 赵安平 张赫 后方记者 李超然)“现阶段,我国要实现新冠肺炎的零感染、零传播是非常困难的,代价也比较高,我们可以考虑,密切追踪,做到发现一起控制一起,防止第二代传播,坚决遏制第三代传播,就可以维护好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状态。”

4月20日,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博士宁毅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直播间时指出,在应对新冠病毒的终极武器——疫苗问世前,只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传统传染病防控方法,疫情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宁毅:中国不会成为免疫力洼地

靠消极的群体免疫战胜传染病,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

“群体免疫”是近期引起广泛热议的一个词汇,对此,宁毅指出,群体免疫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群体免疫就是公众及时接种针对某种病毒的疫苗达到一定比例,形成人群的免疫屏障,该病毒无法进行持续传播,从而控制住疫情。消极的群体免疫,就是消极防御,步步退缩,让病毒对人群的感染达到一定比例,感染者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屏障。但这样做,各国政府和民众要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感染人群中会有一定比例的死亡。

目前对新冠肺炎传播指数的测算是2.2到5.8,如果达到5.8, 这意味着必须有82%的人都产生抗体,才会形成免疫屏障,但如果不是疫苗产生的,那就意味着这82%的感染者人群里会有5%~10%的人要死亡。按照5%来算,也要付出2.5亿人的生命,这个代价任何政府也承担不起。

“从目前新冠肺炎全球流行情况看,感染人数已经达到240多万,某些地区医疗资源已无力支撑,但数据显示,目前这些地方的感染率充其量也就20%左右,距离82%的免疫屏障要求还差很远。”因此,宁毅指出,没有疫苗的情况下,想通过有限医疗资源支持下的节节退缩式的抵抗,让病毒感染的人数达到免疫屏障要求,完全不现实。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现实角度考虑,靠消极的群体免疫来消灭新冠病毒是不可能的。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次传染病是靠消极群体免疫战胜的。以流感为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亡人数保守估计在1700万以上,1957年保守估计有150万人死亡,1968年大约一百万人死亡……”针对新冠流行,一些国家提出群体免疫策略的基础是认为新冠肺炎是一个大号的流感,能够控制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较低水平,但是目前的病死率搞群体免疫,代价之大根本承受不起。

宁毅表示,就目前各国家公布的确诊率来看,距离达到群体免疫的门槛依然还很遥远,已经出现了多个国家医疗资源吃紧的情况,如果患病和死亡人数继续增加,任何国家的医疗资源都无法承受。

“更重要的是,这一新发疾病我们还有太多未知,是不是感染了一定会产生抗体?抗体能在人体内维持多久?如果病毒变异,抗体是否还会生效?发病和治疗方法是否会带来并发症和后遗症?”宁毅指出,群体免疫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人群必须产生稳定的抗体,但是这一点现在还未可知,不能拿健康去冒险。

中国不会成为免疫力的洼地和免疫暴露的孤岛

“现在,很多国家的新增确诊人数已经开始下降,这是由于当地采取了居家隔离、停工停产等措施,控制了病毒的传播,并非是群体免疫的成效。”宁毅说,此前部分国家的疫情呈现大暴发的势头,不能看作是变相的群体免疫,而是面对疫情的被动应对,没能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出所有感染源并及时隔离密切接触者,导致疫情失控。

退一万步讲,即便各国实现了消极条件下的群体免疫,有了免疫屏障了,中国也不会变成哪里也不能去的免疫力洼地和孤岛。中国人去这些国家肯定也是安全的。这些国家的人一部分人有了抗体不得疾病,另一部分人得到了保护也不得疾病,未能被感染,来我们这边也不会造成传播。

所谓“中国会变成免疫暴露下的免疫力洼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形成群体免疫前,各国会时常有暴发或局部暴发,很难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按照哈佛大学利普金教授团队的估计,美国在2025年依然有流行和暴发。相反,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新冠肺炎暴发流行下的一块生命绿洲。

“毫无疑问,企业家愿意把工厂设置在可以安全的绿洲来经营更加稳定,全球也更倾向于从这样的安全稳定的绿洲来采购产品。”宁毅说,现阶段守好从国门到家门的防线,在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下,发现一起扑灭一起,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做好个人防护是对抗击疫情的最大贡献

近日,国内境外输入病例的增长让不少人忧心忡忡:国内疫情是否会卷土重来?对此,宁毅指出,我国已经过了新冠肺炎传播高峰期,国内疫情的反复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对边境严防死守,做好入境人员检测隔离,入境人员解除隔离后也尽量不要密切接触人,输入的群体感染的几率就很小。

“零传播、零感染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但难度高,代价大。我们要做的是预防为主,发现一起就及时消灭一起,避免第二代传播,坚决遏制第三代传播。例如,一个境外输入病例结束2周隔离后在家里发病,我们要做到在家庭传播阶段就快速斩断,不要进入社区传播阶段,及时发现可疑的小范围流行,这是防控疫情死灰复燃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做法。”

目前哈尔滨出现的输入型一传55和绥芬河的输入型新冠肺炎情况,恰恰说明中国在新冠肺炎的防控方面是透明、及时的,有漏洞,但及时补救的阻断措施是及时到位的。

宁毅表示,传染病防控的三大法则中,用于保护易感人群的疫苗预计最早明年春天才会问世,这是比较乐观的估计。当下,每个家庭要做到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做好这些事情,就能保护好个人和家庭。

“新冠肺炎的传播,按照传播系数是3来估计往往是1传3、3传9、9传27,那么只要一个人做好防护,做到自己不被感染,就相当于救了39个人(1+3+9+27)。”宁毅说到,这39个人,多是我们最亲近的亲人和朋友。新冠肺炎在今年冬季还有可能卷土重来,公众要做好长期战斗准备。

宁毅说,经历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后,公众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时期,恰好也是一个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把免疫力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机会。“世卫组织给出的健康生活习惯建议有16个字:戒烟限酒、营养均衡、适度锻炼、心理健康。哈佛大学有研究表明,坚持做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91%的糖尿病和82%的心血管疾病。”宁毅说,这次武汉大会战的实践已经说明,新冠肺炎会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感染者造成致命威胁,提高免疫力就是提升和加强我们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