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从浙江杭州到湖北武汉,她是穿着防护服“逆行”到战“疫”最前线的勇者,她是从“死神”手里抢人的战士,她是一口气运送40公斤氧气瓶的“女汉子”,她是鼓励年轻患者重新振作的“知心姐姐”,也是悉心照料老年患者的“好女儿”。她用信心、细心、耐心与爱心,谱写着使命担当,诠释着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
她是朱佳清,杭州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首届浙江省成人ICU专科护士。工作近20年,她无数次参与危重病人抢救任务,具有丰富的危重患者护理经验,曾先后荣获“浙江省护理技能大赛重症护理操作能手”、杭州市“十佳护士”等荣誉称号。
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1月23日,接到医院让她推选驰援武汉人员的要求时,她回复“我去”,没有丝毫犹豫。朱佳清是家中独女,上有90岁老父亲和行动不便的母亲,下有上小学的儿子,可她却说,“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的护士,在这个时候能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我就知足了。”大年初一,作为杭州市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13名队员之一,朱佳清奔赴“前线”,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不小的挑战。值上午8点到12点班时,朱佳清在6点起床做准备工作,不多吃,不喝稀饭、牛奶,以免影响工作。高强度的一个班下来,被防护服包裹严实的她几乎虚脱,护目镜成了水帘,面部被口罩压出深深的印痕,眼角被护目镜压出一个大水泡。
有一次,由于防护服不合身,她的脖子伸不直,只能佝偻着工作,没多久就出现了胸闷、恶心等反应,还产生了剧烈的头痛,但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下班后脱掉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般。
朱佳清所在的病区,救治任务重,条件非常艰苦,患者病情也瞬息万变,她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也总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
一天清晨,刚下夜班合眼不久的朱佳清接到病区打来的救援电话,一名患者正在抢救,但人手不足,她二话不说,用最快的速度起床,赶赴医院加班。
呼吸困难、生命体征减弱……患者的氧饱和度突然掉到30多,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朱佳清迅速评估病情,上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抽血、面罩给氧……
此时,隔壁床患者又有突发状况——患者消化道出血,她一个箭步冲上前,又是一系列应急操作。
这是疫情期间的常见场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朱佳清常常要面对这样的惊心动魄,“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
朱佳清清瘦,但不羸弱。很多时候,她都表现得异常豪迈。一位大伯双下肢瘫痪,上肢仅有三级肌力,狭窄的房间,刹车不灵的轮椅,患者过床成了问题,她急忙上前说:“我来!”瞬间,一个标准的移乘,干净利落搞定。组长惊奇地说:“佳清,你可真是个女汉子!”
在战“疫”中,朱佳清不但带领组员们完成专科与生活护理工作,还承担了病房取餐、标本送检、物资领取、院感消毒等其他任务。有重症病人需要吸氧,她和组员们两人一组,将40公斤重的氧气瓶抬进病房。
朱佳清负责的一名重症患者要转去金银潭医院,她和同事们一直帮忙联系床位,协调120,紧急借来一台无创呼吸机。转院前,这名患者写下遗书:“我的遗体捐给国家。”在出发前,他戴着正压面罩向朱佳清等医护人员伸出了大拇指。这一幕让朱佳清感动不已,录了一段语音日记,经多家媒体报道,朱佳清的这段语音日记点击率达1598万次,让公众泪目。
给予患者尊重与关爱
“病人在遭受痛苦和折磨,我想为他们做更多,不仅解决病痛,也给予他们尊重与关爱。”朱佳清护理的病人中有一位91岁的老人,操着一口难懂的方言。因为语言不通,老人一直无法安心养病,常常急得哇哇大喊。朱佳清给他喂饭时,见他的牙齿几乎都掉光了,便往饭里倒了一些开水,把饭泡软了,把菜也夹成小粒喂他,又给他热了一袋豆浆,用针筒喂给他喝。朱佳清还用普通话慢慢大声地告诉他有事打铃,不要自己下床,老人果然安静下来。
在发现老人识字后,朱佳清制作了一本简易的小册子,上面写着诸如解小便、我饿了、身体不舒服等字。老人看了,指着自己的右肩膀说:“这里疼”。朱佳清赶紧把信息传达给医生,医生处理后,老人终于安然入睡。
在前线抗疫时,朱佳清写了入党申请书。她说,身边党员们所表现出的那种不怕牺牲,敢于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令她敬佩,“每逢重大事件,党员总是冲锋在前,我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在重任前,勇挑重担,敢当尖兵,敢打头阵……”
就这样,朱佳清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普爱医院20病区重症隔离病房工作了40多天,为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
记者:徐尤佳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