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像医药行业一样充满着“矛盾”。一方面,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医药产业继续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却从来没有什么产品研发像新药研发这样耗时漫长、投入巨大。12月19-20日,裸心峰会第三季专设《医药投资的快与慢》闭门论坛,邀请医药行业代表性企业和投资机构进行探讨。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像医药行业一样充满着“矛盾”。
一方面,医药行业在中国高速发展。回首十年前,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以此为新起点,中国医药行业乘风破浪,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十年。2019年中国医药行业的总产值将可能超过7.38万亿元的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是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但具体到新药研发上市的整个过程,耗时漫长且投入巨大。根据第三方数据,从早期药物发现到商业化平均需要10年以上,研发成本超过10亿美元,而从发现到最终通过审批的成功率极低,甚至低于 0.01%。因此医疗行业最大的投资风险不是死,是慢!
国内医药龙头恒瑞医药花了10年时间、10亿元做阿帕替尼;8年、20亿元做PD-1单抗,耐得住寂寞,才能守住中国最豪华的新药管线梯队。复宏汉霖也是十年磨一剑,才有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今年2月获批。
医药创新的黄金时代
2019年,医药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冲击。源自2018年的带量采购顶层设计于2019上半年正式落地,宣告国内仿制药高利润时代的结束。
作为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之后的重磅组合政策,带量采购倒逼整个制药行业由销售驱动型逐步向研发驱动型转变,创新药逐步成为行业的新选择、新动力。
目前国内在研药主要针对成熟靶点,采取fast-follow策略,以me-too/me-better药为主,成功率高,研发费用也低于全球水平,主要由于国内研发人员薪酬和临床试验成本低于国外。例如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和卡瑞丽珠单抗研发费用分别为5.56亿元和5.04亿元。
此外,如果某个品种能够在同靶点在研药物中先于其他品种或在first-in-class品种专利到期前上市,获利空间将非常可观。例如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在2011年获批上市(是同靶点药物中第3个上市的产品),上市8年来累积销售额近60亿元,而研发费用仅为1.5-3亿元。
在政策驱动下,研发创新成为医药行业发展主旋律。恒瑞砍掉了几乎所有的仿制药,让自己血统更纯正。研发管线不丰富的华东医药一年在一个单品上猛砸8个亿研发费用,单一赛道狂赌转型。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宠儿。继港交所之后,2019年,科创板向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敞开怀抱。向生物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2019年7月,深圳微芯生物成为国内医药科创板第一股,科创板的推出有望为国内小而美生物科技类创新型医药公司的发展创造条件,拓宽VC/PE的退出渠道,加速我国医药产业的升级,开启中国医药创新的新时代。
并购大年
并购被视为推动医药企业创新的重要模式。国际巨型制药企业中最畅销的产品却多来自收购。以2018年全球畅销药物TOP10为例,其中一半药物来自并购。默沙东在2009年以411亿美元收购了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把K药纳入麾下;艾伯维在2000年以69亿美元收购了巴斯夫诺尔(BASF Knoll),得到了修美乐,如今修美乐以200亿美元销量占据艾伯维总收入的半壁江山;百时美施贵宝在2009年以24亿美元收购了Medarex,获得了时下最热门的PD-1抑制剂O药,2018年O药占其收入的三成等等。
2019年,全球医药收购风生水起,大额交易频发。武田(Takeda)以620亿美元完成对夏尔(Shire)的收购,百时美施贵宝(BMS)以950亿美元(包括债务在内)收购新基(Celgene),艾伯维(AbbVie)以630亿美元收购艾尔健(Allergan)。仅以上三大交易就已超过2018年全年医药购并交易总额。
三笔大并购开启了2019全球医药行业的并购交易序幕,丹纳赫(Danaher),辉瑞、礼来(Eli Lilly)、葛兰素史克、罗氏、诺华、默沙东、强生等也纷纷跟上加入并购大军。丹纳赫以214亿美元收购GE生命科学公司的GE生物制药业务;辉瑞以约114亿美元收购美国Array生物制药公司;礼来以80亿美金收购抗癌药研发公司Loxo Oncology(Loxo)。
从巨头们的并购动向看,创新生物肿瘤药领域仍然是热点,同时,以基因疗法为代表的新型疗法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
瑞士制药巨头罗氏(Roche)以43亿美元收购基因治疗的领导者Spark Therapeutics。同样布局基因疗法的还有百健(Biogen)和Catalent。百健以8.77亿美元收购英国基因疗法公司Nightstar,瞄准眼科基因治疗药物。CRO公司Catalent以12亿美元收购病毒载体开发和基因疗法制造公司Paragon Bioservices。
在中国,虽然今年一级市场确实很冷,但即便是寒冬,面对好的项目资本也从不吝啬。
益普生以13.1亿美元收购Clementia,从而获得了一款治疗罕见骨骼疾病的药物palovarotene。华润医药以42亿元收购生产健胃消食片、乳酸菌素片、复方草珊瑚含片的江中药业。亿帆医药以7.16亿元成为佰通公司第一大股东,佰通公司是全球第四家上市的重组人胰岛素制造商。南京健友以6.7亿元收购美国制药企业Meitheal,引进12款获FDA批准上市产品。药明康德收购美国临床CRO公司Pharmapace,同样向海外发展的CRO企业还有昭衍新药收购美国临床前CRO公司Biomere。
未来医药投资格局生变
受到政策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医药行业正在发生巨变,在这一阶段,无论是资本还是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走的每一步都显得尤为重要,而能对局势做出正确判断的人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走得更远。
肿瘤创新药研发在近年来被视为新一轮药物研发的投资热点,抗体药物和靶向药物则是这一类投资热点中备受瞩目的部分。
从2014-2018年的投融数据看,抗体药物和靶向药物、基因检测、免疫疗法是目前最受资本关注的细分领域。其中,抗体药物和靶向药物以60.64亿美元的融资金额稳坐投融资热榜的头把交椅。
如今靶向药和抗体药物已经成为临床肿瘤用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他们或许能够真正实现将这种恶性疾病转化为慢病的目标。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两种药物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中后期。竞争激烈、企业估值普遍偏高,大部分专注早期投资的机构或许不会再选择入局。
基因治疗浪潮来袭,尽管大部分投融资事件都发生在海外,但我们可以看到礼来亚洲、IDG等领先投资机构也在国内悄悄展开几轮布局。基因疗法早已在海外掀起潮流,这股浪潮势必也将快速席卷国内市场。
随着中国医药行业不断壮大,国内药政环境将进一步完善,医保逐步向具有临床价值药品倾向,创新正在逐渐成为整个产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与主要驱动力,或许过去的黄金十年仅仅是未来黄金时代的一个序曲。
纵观2019年,医药行业承受了改革带来的巨震,生物医药的投资者如何在2020年的改革中把握机会?医药创新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资本市场机遇在哪里?12月19-20日,裸心峰会第三季专设《医药投资的快与慢》闭门论坛,邀请医药行业代表性企业和投资机构进行探讨。目前该论坛已确认及在邀嘉宾:
吕明方 方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原上药集团董事长)
吴晓滨 百济神州董事长
丁列明 贝达药业董事长
张连山恒瑞医药副总裁
吴剑英 昊海生物执行董事
徐海英 哈药集团总经理
张 江 平安创投管理合伙人
胡旭波 启明创投创始合伙人
施 毅 礼来亚洲基金创始人、董事总经理
蔡达建 高特佳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