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慧虹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员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产复工。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产复工和稳岗就业工作情况。随着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有序复产复工创造更好条件,战疫情、扶企业、稳经济,成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头戏。
各地逐步复产复工,农企、农户自然也不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农企、农户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冲击,遭遇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此次复产复工,势必存在一定的生产经营痛点。作为涉农金融机构,亟需雪中送炭,找准痛点,精准助力,尽力帮农企、农户渡过难关。“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金融机构帮扶农企、农户,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在发展自己,谋求共赢,个中道理不言而喻。
既然如此,农企、农户的生产经营痛点何在?对此,需要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从经营规模来讲,它们多属“微、小”之列,与其他民营、小微企业之类市场主体一样,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通病”;另一方面,鉴于所在地域、涉及行业不同,农企、农户复产复工,难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个性化痛点。
对于共性痛点,近日,多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民营、小微企业纾难解困。特别是人民银行等五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针对疫情防控需要、节后资金到期较多,以及暂时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行业和企业,明确了支持政策。金融机构需要做的,就是对照相关政策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落实。
至于农企、农户复产复工面临的个性化痛点,目前形势下,则需要金融机构深入摸底调查,充分运用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掌握准确情况,据此采取差异化扶助举措。需要看到的是,很多情况下,金融机构单方面的努力尚嫌不够,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搭把手。在江苏,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通“受疫情影响困难企业绿色通道”,上线当天多家银行在平台发布多项支持受疫情影响困难企业金融产品,受到企业欢迎。类似这样便于彼此沟通交流的有效途径,多多益善。
金融机构围绕农企、农户复产复工过程中的痛点精准施策,至为关键的还是要瞄准其资金需求,从增量、降价、提质和扩面等方面提供到位服务,想方设法降低农企、农户的综合融资成本,提高信贷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以此尽可能使所辖范围内更多群体因之获益。
除此之外,缓解痛点还需要金融机构在资金清算、账户管理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需要金融机构上下联动、左右配合,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让客户少跑路,使资金早发挥作用、早产生效益。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还可结合农企、农户之困,为其提供一些附加式的“增量”服务,比如,疫情影响下有些农企、农户的农产品存储期延长,金融机构就可多方面联系冷链企业,联系外部营销渠道,助其化解燃眉之急。
必须指出的是,创新利于精进,因循守旧未免故步自封。金融机构为农企、农户复产复工解痛治痛,总在“老一套”上下功夫,力道总归有限。疫情的发展,市场、社会的变化,使得客户需求跟着在变,他们的迫切所需,当前面临的种种困难,对于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推出更为完善的金融服务,未尝不是一种机遇。善于因时、因势而变,变中求新、求实,既可更好地助农复产复工,同时,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也为自身的持续快速发展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