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孝鉷:急诊医生的崇高誓言,赵晓东:快乐无法用语言描述,徐军:讲的是速度 拼的是生命,[628].医师报,2020-1-2(21)”
急诊科
急诊科是一个工作繁杂、环境恶劣、意外频发的科室,奋战在临床一线的急诊人,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宝贵的生命,为生命接力,为责任和使命鞠躬尽瘁。
我国急诊医学经过30余年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症监护”的急诊医疗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急诊急救医务人员。
新时代、新背景之下,我国急诊医学必将大有可为!
本版整理/《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宗俊琳
邵孝鉷:急诊医师的崇高誓言
见到邵老,他都会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只有“邵孝鉷医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教授”几个字。面对这张简洁而朴实的名片,谁也想不到这位老人就是我国急诊医学创始人之一、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及现任名誉主任委员。
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走中国特色、地域特点的中国式道路,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开展特色技术。在邵孝鉷教授这张没有任何头衔的名片后面,书写着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史。
邵孝鉷教授(右一)和科里的医护士们
“高效率、高速度、高责任感,一切为急伤患者。”
翻开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巨著《现代急诊医学》,书籍著者、中国急诊医学奠基人邵孝鉷教授在首页如是写道。如今,这句话已成为全国急诊急救同道的座右铭。而这,也是邵孝鉷教授作为一名急诊医生的崇高誓言。
当年,邵孝鉷教授最早提出中国急诊医学应由三方面组成,即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经过30年的医疗实践证明,这一学科建设理论完全正确。
当年,关于学科命名,各专家持不同意见,有的专家主张用“急救医学”,认为这样更能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尊重。邵孝鉷教授坚持采用“急诊医学”。他认为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急诊医学范围更为宽广,不仅包括急救还包括急诊管理、组织院前急救以及突发事件与灾害的应急处理。一句话,急诊医学要以建设和发展全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为己任,而这正是邵孝鉷教授发展中国急诊医学的指导思想。
1985年5月,全国首届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会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筹备会在杭州顺利召开。大会推选邵孝鉷教授担任学会筹委会主任委员。至此,我国急诊医学在急诊医学会与邵孝鉷教授的领导下,进入了蓬勃有序发展的崭新历史时期。
邵孝鉷教授师从中国医学先驱张孝骞教授,可谓“医学大家”,可他从不以学术权威身份自我炫耀。他说,我就是一名普通医生。他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工作之余爱开玩笑,幽默风趣,平凡中尽显伟大。
赵晓东:快乐无法用语言描述
“你幸福吗?”曾经,“幸福”一词一度成为国人的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赵晓东教授对幸福的思考。他说,作为医生,能够将一名生命垂危的患者抢救过来,看到他又好好地站在自己面前,那是最幸福的一件事。那种快乐的感觉是无法用金钱和名誉来衡量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苦和累,在那一刻,全都消失了。
赵晓东 在急诊科看病中
我在急诊部算得上是“老人”了。大学一毕业就来到304医院急诊部,一干就是20多年。回想这些年来无数次的抢救经历,大部分感受早已随着时间的飞逝而被遗忘,留下的只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感情。
虽然家住医院附近,但每天有2/3时间都是在医院度过,一旦遇到重大抢救任务或特殊患者,更需要没日没夜地全程守护。曾有一位42岁的男子,平时一点毛病也没有,有一天在单位工作时突然倒在地上,顿时失去了知觉,周围的同事全都吓坏了,马上通过120联系到我们。
患者被送到抢救间不到一刻钟,心跳就停止了。心肺复苏、抽颤……很快,患者的心脏又重新跳动了起来,意识渐渐恢复了。这时,所有人提着的心才稍稍放下,相视一笑。那是医者对急诊病例救治成功后内心不禁产生的深深幸福感的默契微笑。
还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游泳时不慎呛水,整个身体都沉入了池底,体内吸入了大量池水。在送到医院时,他口中不断地吐着由肺内返出的粉红色泡沫痰,止也止不住。我们都觉得患者可能没救了,但是谁都没有放弃。清理创口、气管插管、呼吸机提速加压……随着抢救的深入,患者的情况逐渐好转过来,通过十来天的精心治疗,小伙子在家人的陪同下高高兴兴出院了。
这对于医生来说,就是最高的荣誉,也是最幸福的事情。
作为北京市规模最大的急救部之一,我和同事们每年救治的急诊患者超过10万余人次。从医多年,我最愧对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好在她们都能理解我,知道我在做天底下最光荣的医疗事业。
徐军:讲的是速度 拼的是生命
“我深爱急诊,因为这里富有挑战。临床上每救治一位患者,于我来说,都是总结与突破。”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助理徐军说,“在这里,讲的是速度,拼的是生命。对于我这个急性子,是个再合适不过的地方。”徐军的急,在语速,若不竖耳细听,一般人很难跟上他的思路;他的急,更在救治,他要求的检查要落实、治疗要实施,不能有一丝马虎。
徐军在急救现场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作为中国急诊医学的领跑者,不仅体现在医技方面,同样也在教学上推动着全国急诊医学临床技术上的标准化。于是,急诊临床核心课程——E-training应运而生。虽然临床工作已非常紧张,但紧凑的E-training培训并没有因此耽误半点。如何将这项课程做得妙趣横生又通俗易懂,是我带领导师团队一直致力而为的事情。
医学,是一个绝对追求细节、不得有一丝含糊的学科,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掌握住就会出现问题。我们决定做这样一个公益性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帮助医生们解决临床中会遇到的问题。血管通路、气道管理、血液净化、机械通气、超声、高级复苏、创伤、抗感染治疗以及急诊临床思维等都是课程中的教学模块,也是所有急诊科都会接触到的必需技能。
对于一些抽象的医学理论,我们用上简单又实用的日常道具,把复杂的概念尽可能简单化。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即肾脏滤过毒素的能力。当判断它的效率是高还是低时,我会拿起培训导师们各自买来的大米、绿豆、黄豆和筛子,用它们现场一筛,所有人就明白了其中原理。
急诊是个“直接”的科室,能在第一时间快速、直观地挽救病患生命,这是身为医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来到急诊科的患者,不分责任医生,因为都是我们急诊科的患者。我也希望我们急诊科能与整个急诊界一同成长,能与祖国医疗一起成长。让前辈的沉淀有所继承,让未来的医者有所仰望。
《医师报》2020年1月2日21版
编辑:尹晗 审核:宗俊琳
目前30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