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做好这四步,即便气溶胶传播,也能预防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对于疾病的传播途径的描述,被修改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但8日下午2点,在上海防控疫情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专家通报了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其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做好这四步,即便气溶胶传播,也能预防

资深公共卫生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鸣告诉南都记者,“如果说飞沫传播是众多直接传播的方式之一的话,那么气溶胶传播可以理解为一种升级版的飞沫传播,但这类传播也是可以防护的,并不代表着空气中就一定有病毒,人们连呼吸都变得高危了。”

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几乎不下沉。定量来说,静止空气中同一高度的小颗粒停留时间跟其表面积成反比。对于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为1小时以上。而环境中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可能早已经消失不见,但余味还久久不散。

人们对气溶胶传播途径的担心,和17年前非典流行时发生在我国香港特区淘大花园的社区内传播有着一定的关联。

公共卫生专家王鸣:做好这四步,即便气溶胶传播,也能预防

网络图片。

公共卫生专家随后通过对淘大花园的流行病学调查、追溯发现,该社区较大范围的传播中,粪口、接触、气溶胶传播等多种方式融合在了一起。

其实,从传染病防控的角度而言,只要是已知、明确的传播途径,而单一的传播途径,更容易被切断。

王鸣表示,喷嚏和咳嗽都是人们呼吸活动的最剧烈形式。相比之下,说话属于不那么剧烈的呼吸活动,但仍然会产生飞沫(唾沫星)和飞沫核。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叫做气溶胶。之所以翻译为 “胶”,是因为它的形态已经非常粘稠,类似胶状。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气溶胶传播并非不能防,只是要将预防的举措做得更全面、细致些。”王鸣表示,比如在一些密闭、不通风的场所里,一定要带好口罩,不能用有被污染的双手揉眼睛。再比如,一定要做好通风、透气。因为越小的颗粒,越容易随着通风而流动带走。已有的研究证明,新冠病毒最为害怕的东西中,就包含紫外线,日光中就有最为廉价的紫外线,为我们提供消毒。还是那句话,已知的、明确的传播途径都可切断,不可怕。气溶胶传播并不是所有的空气中都带病毒,更何况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气溶胶传播。

预防的关键:

第一,避免出现在众人聚集的场所,或在人多的密闭空间带好口罩、做好防护(护目镜可选戴);

第二,勤洗手,干掉最多见的触摸感染源;

第三,有条件衣物用75%酒精消毒,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微粒;

第四,室内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