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风雨中,90后们迎风奔跑,

疫情危急时,他们转身逆行。

他们是医护人员,志愿者,警察,

是一个个平凡而有担当的好青年。

“青春无悔,我们都是好样的”

楚天音乐广播

《90后的战“疫”故事——我们撑起一片天》

今天为你带来的是第八集,《90后“敢死队”队员的生死救援——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在这次新冠肺炎的救治过程中,有一个医疗团队被人们誉为 “敢死队”,这就是插管小分队。他们在救治新冠肺炎病人时,与病毒的距离最近,被感染危险也最大。今天,伴随着病房里救护设备的脉冲电流声,我们采访了武汉市协和医院西院90后插管医生凌肯。

1991年出生的宜昌小伙儿凌肯,是协和医院的一名麻醉科医生,今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他做了七千多台麻醉手术,具有丰富而熟练的临床插管经验。2月12日,协和医院紧急成立插管小分队,凌肯第一时间报名应战。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凌肯与同事入舱(进隔离区)前穿戴三级防护后的合影

凌肯:2月13号我们就在西区这边开始工作了。第1天我们总共是10个人都进去了,然后插管插了总共17例。这个数字其实还是很恐怖的。

凌肯的插管小分队面对的都是呼吸困难的危重病人,给病人及时插管,输送氧气,帮助病人熬过最艰难的时刻,是重症、危重症救治的有效治疗手段。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麻醉医生进行气管插管

凌肯:做的时候是要把病人的口腔打开,然后用一个特制的电子喉镜,这个喉镜探到病人的口腔里面,挑起他的会厌、暴露声门,最后把灯管顺利插到声门里面去。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入舱后相互之间难以辨认身份,入舱前在防护服上标记名字

进舱前,麻醉科肖主任一再叮嘱,进舱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小时。在ICU里的都是危重病人,麻醉师切开病人气管,气道开放,下呼吸道数以万计的病毒随气溶胶喷溅出来,将直冲麻醉师的面罩,非常危险。而麻醉师长时间待在病毒高浓度的病房,体力透支,感染风险将会加倍增加。当时众多病人命悬一线,凌肯他们忘记了主任的叮嘱,呆在ICU里的时间一再延迟。

凌肯:每个人进舱就是进隔离病区的时间都超过了5~6个小时,甚至有的人在里面待了7个小时,最后出来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浑身都脱水了。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麻醉医生在隔离区推着治疗车,随时按照对讲机指示赶赴病人床头

ICU病房的病人一般都有严重的呼吸衰竭,同时伴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基础性疾病,病情随时都会急剧转变,这些都给救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插管时突遇病人心脏骤停,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凌肯:来的第2天我们给一个70多岁的老爹爹去插管,这也是让我第一次发现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是这么的严重。我们要给老爷爷去插管,他当时吸的氧还能够跟我们去交流,感觉什么都很好,等我们出去看他的病历,就大概短短的5分钟,我们刚开始进去的时候还能跟我们说话,一下子就休克了。病情急转直下,马上旁边的护理团队,护士老师就开始去抢救,我们也马上去抢救。

这时,凌肯也参与了对老爷爷的胸外按压。按压时,动作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如果防护服崩开,医生将因此失去防护,暴露自己,危险性极大。但紧急时刻,谁也顾不上那么多。

凌肯:抢救时间持续了接近有20分钟,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去做心外按压,然后才把他给救过来;因为他的老伴在另外一个病房,我跟他老伴说一下安慰一下:不要担心。跟她说了没几句,护士老师又来找我们说,老爹爹又在抢救。就像这种病人都很多,一下子病情会急转直下,抢救了之后又出现了那种心率、心脏的骤停,心率急转直下,这个时候还要再抢救。这个老爹爹我们抢救了两次,好歹是这一天把他给抢救过来了,最后我们走的时候情况还好。

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很强,凌肯和同事们不断优化和提升工作流程。协和医院西院是新修的综合楼层,目前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感染区,每进入下一个区域,就意味着靠近危险更进一步。每次进入病区前,插管小组的成员都要相互帮助,隔离衣外套防护服,N95口罩贴着外科口罩,护目镜包裹整个眼眶,两层手套,两层鞋套,最后覆盖一个硕大的正压头盔。

凌肯:确实压力是不小,这一次过来插管有很多高年资的医生,可能插管这个动作他做了上万次了,应该来说是非常熟,但是他们也说进去之后感觉完全不一样。因为病人病情特别得重,然后在这种比较臃肿的装备下面插管的这种压力、这种紧张其实是在我们来之前无法想象的。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医护人员相互帮助穿戴防护服

让自己穿得像太空人一样,进舱去和死神抢病人,在30秒到1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细致准确的插管工作,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和心理素质,是很难实现“稳、准、快”的目标的。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凌肯:新冠肺炎的病人,我们发现不管你给多高浓度的氧、给多长时间,你的插管的窗口期非常短,一般来说只有半分钟到一分钟,有的时候会更短,可能很快病人的氧饱和度就一下子掉下去了。因为他的肺部状况非常差,所以说这对我们的动作的熟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在最快时间内把管给插好。并且还存在一个问题,在非常的臃肿情况下,其实对于医生的触感、包括视野都有很大的这样的限制,其实这个动作不是很容易做的。

新冠肺炎的复杂性在于,在治疗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危重新冠肺炎病人病情的急剧变化,也挑战着医护人员的心理承受力。

凌肯:像我们第1天插管后,第2天就已经有至少4、5个病人,第1天插好,第2天就过世了。其实我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真是心里还是很难受。确实,人力有的时候是有限的,个人努力很多的时候,在疾病面前还是比较渺小的。

截止3月中旬,凌肯所在的插管小分队已经完成了110例插管手术,他们把一个个危重病人从死神手里挽救了回来,为提升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凌肯:其实像我这一批03年非典的时候,我可能还只是一个小孩,还没有感受过、经历过这种很大疫情地考验。那么这一次疫情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里面的经历,这是非常难忘的经历。我觉得也是会让我们迅速去成长,迅速地去了解到这个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凌肯的外婆和姨妈都是医生,出发前他给家里打了一通电话,家人除了鼓励之外也反复强调让他做好防护。他最难忘的是外婆给他的语音电话,仔细教他如何洗手,如何保护自己。老少三代医生之间的传帮带,也给了他坚守岗位的信心和力量,让他倍感鼓舞和温暖。

提到疫情过后,最想做的事情,他说,

凌肯:在年前是想回家一趟,因为大半年都没有回家了。第二件就是这么一大段时间来感觉天天吃的是盒饭,超想去雪松路那边吃虾子的。我还想说给我外婆,我觉得我应该很快就会回去看你。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凌肯的外婆在等着他回家,我们也期待着他的凯旋归来。

90后的战“疫”故事 记90后插管医生凌肯

凌肯的网名叫做凌楚眠,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微博上的网红医生。疫情爆发以来,他也一直借助网络平台来传达防护知识,帮助更多人。最后,放送他的洗手小贴士给大家。

采写:黄芮

编辑:朱胜玲

新媒体编辑:小娴 陈琬玉 黄道园

编审:王汉斌 程丹 宋鹏

监制:荣江涛 蔡梅

本节目由Fm105.8/103.8/102.6联合播出

播出时间:3月14日至21日

FM105.8、FM102.6,9点,12点,18点

FM103.8,9点30,12点30,18点30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