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安家》近期在各大媒体热播,目前已经收尾。
如果你看过该剧,一定对女主角房似锦的母亲潘贵雨感到深恶痛绝,而她对女儿做的那些极尽刻薄、胡搅蛮缠的行为,让人恨得牙根痒痒。而男主角徐文昌的成长史,与父亲的爱恨纠葛,也是剧中一条重要的隐形支线。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再到《安家》,近年来几部轰动一时的影视剧,一次次让“原生家庭”的话题,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徐文昌曾在剧中说道,“能不能把我身上的血都筛一遍,把所有关于父亲的基因全部筛掉”,足见他对父亲入骨的恨。
然而,大结局却以徐文昌与父亲的拥抱,为这段爱恨纠葛画上句号。
(《安家》大结局,徐文昌与父亲以拥抱解开心结。来源:腾讯视频)
这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吗?那么,房似锦对潘贵雨是否缺了这样的一番和解?
与原生家庭和解,不等于原谅
曾经有人问我:“一些书里说,要与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但我真的无法原谅家里人曾经对我做过的那些事情,我该怎么办?”
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人,总以为父母一定是爱自己孩子的。这当然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家庭。然而,在我咨询的经验中,也见证过不少例外。就如《安家》中,“恶妈妈”潘贵雨对房似锦毫无母女亲情,只有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电视剧《安家》剧照。来源:腾讯视频)
与原生家庭和解,不等同于原谅。对那些伤害你的人,毫无原则地一味原谅,只是用自己的原谅,给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一次又一次伤害你的机会。
不原谅的和解如何做到呢?
和解,也可以是与曾经的往事和解,与伤痛和解。你可以拒绝一些关系,但要接纳曾经发生过的往事。一些不想见的人不见就是。
但如果有一些事情一直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散去,那就成为一直束缚你精神自由的枷锁。
伤痛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伤痛对你的塑造,对你持续的影响。
《主体间性心理治疗》[1]一书曾提到,“人在出生之后就开始和外周的世界产生联系,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孩提时期与抚养者的关系、生活环境的好坏,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就形成特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就是我们感知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主观性和特异性。”
用力地抗争或无休止的妥协,结局都是深陷。接纳痛苦,是为了放下,回归心灵的自由。
同样是存在与原生家庭的纠葛,徐文昌与房似锦的结合,是两个孤独灵魂的互相取暖。但两人的情况有些不同:房似锦的母亲把她当作生财工具,从未真正地关爱过她。而徐文昌是因为无法原谅父亲对母亲犯下的错,从而远离父亲。
然而,从他父亲默默购买了他主笔的30万册图书,可以看出父亲对他深沉的爱。所以在剧中,房似锦选择了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划清界线,却选择为徐文昌与父亲创造了见面的机会。
(电视剧《安家》剧照。来源:腾讯视频)
这样的设定逻辑上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爱,是原谅的基本前提。深爱你的人值得被原谅。但对于一个并非真正爱你的人,就不要再给他继续伤害你的机会了。
如何接纳伤痛,与往事和解?
1.反思是和解的起源
反思,既是一种自我探索,也是新的可能性的机会。
反思有时是发生在自己经历一些冲击之后,有时是源于他人的引导。反思之后是洞察、是觉醒、是新生。
如果没有反思,我们难以直面伤痛,而会毫无察觉地被原生家庭赋予的那些经历所带来的“模式”主宰。
当迎来反思,人们会开始问自己:“我的过去是否活在阴影里?还有没有别的活法?我怎样才能过得更快乐?”
2.反思之后,让我们重新面对
面对那些自己想要逃避,却不得不面对的感受、人或事,请记住,此时真正要面对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人,而是自己的潜意识,是自己过往的经历。
面对时,会有一些复杂的情绪涌现。不必惶恐,接纳它,也是接纳自己曾经的伤痛。
接纳自己,包括身体、性格、身份、经历。接纳自己身上的原生家庭的影子。接纳原生家庭作为一个事实的存在。接纳自己对原生家庭的爱,有时甚至是以恨为表达。
3.从爱恨的纠葛中平复,是改变的开始
在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房似锦一直是一个爱的乞讨者。看似是忌惮于潘贵雨的胡搅蛮缠,实则是半自愿地通过让房家人“吸自己的血”,来维持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维持那仅有的、少得可怜的爱。这是她未曾言说、却深埋于心的对于原生家庭爱的渴望。
房似锦与自己过往的和解,是接受了自己那些对原生家庭爱的期待的彻底毁灭,不再试图证明自己对房家人有用,跳出了母亲潘贵雨那个“你就是欠我的”可怕逻辑,拥有了与房家划清界限的勇气。
(电视剧《安家》剧照。来源:腾讯视频)
这个改变,既来源于爷爷的过世对她的冲击,也归功于徐文昌及门店小伙伴对她真挚的爱。正是这些爱,让她不再寄望于原生家庭那点少得可怜的爱。
与过往和解,虽然改变不了过去,却让当下的你卸下枷锁,让你成为精神独立的个体,慢慢找到自我认同感,开始对未来有所期待。
参考文献
[1] Perter Buirski,Pamela Haglund.尹肖雯译.《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主创团队】
编辑:张杰、叶正兴
排版:周舟
运营:张宁
统筹: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