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6亿融资后加速扩张,揭秘全景医学的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逻辑

即便当下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平台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未来这个新兴产业的潜力是存在的。

即便无法奔赴一线,身处后方的医疗人也希望可以为抗疫贡献一份力量。

自CT检查结果被纳入新冠肺炎的筛查标准后,医学影像检验需求激增。各地医疗机构的影像检查的工作量陡然上升,影像医生呈现超负荷工作状态。

在向抗疫前线捐资捐物的同时,上海全景医学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景医学”)于2月初向全国的医疗机构免费开放云影像协作平台,输出影像诊断能力,由来自全景各地影像中心的影像专家提供影像咨询和解读,缓解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近年来,随着影像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的政策限制放开,催生了行业的发展机遇。

2月10日,全景医学宣布完成B轮超6亿元人民币的股权融资。这是截至目前独立第三方影像中心行业内最大的一笔投资。本轮融资完成后,全景医学将加快实现全国15-20家连锁布局的发展战略。

在资本市场渐趋冷静的今天,如此大额的融资已非常少见。全景医学获得这一笔融资,也是投资人对未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的长期看好,对全景在行业中地位的认可。

医院占有98%影像影像诊断诊断服务市场,第三方市场潜力无限

“目前我国医学影像市场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的,非公的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平台则是公立的补充,只占整个市场的2%-3%。”居培明是全景医学的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创立全景医学之前,他是一名医疗机构的财务投资人。在他看来,即便当下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平台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未来这个新兴产业的潜力是存在的。

2020年版中国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市场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美国影像市场每年规模约1000亿美元,其中,根据数据显示,美国近一半的医学影像诊断服务来自第三方。

“对比美国,当前我国的医学影像诊断市场规模很大,未来随着人们疾病预防、健康保健意识的深度觉醒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对深度健检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届时,整个医学影像检查的市场会持续扩容。”居培明说到。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型三甲医院患者负荷过重,以及分级诊疗带来的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挑战,我国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将迎来发展黄金期。居培明提到,美国有很多的独立诊所,诊所的病人如果需要做影像检查,大多都是在第三方机构做的。当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鼓励发展诊所、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未来,这些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都可以由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承接。

不过,即便未来市场前景无限,但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发展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当下,各大平台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打造自身优势?居培明表示,“结合国内市场目前的情况,我们将自身定位于高端医学影像平台,服务于C端有影像检查需求及深度健康体检需求的人群 。”

全景医学最早注册于2011年9月。在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和分级诊疗的政策背景下,历时4年的筹备,最终于2015年12月,上海徐汇第一家也是国内首家经卫计委批准设立的标准意义上的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正式开始运营,全景也成为了国内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破冰者。

随后,在国家鼓励医学影像中心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全景医学在上海(徐汇、虹口)、杭州、广州、重庆、北京、天津、成都、南京等国内近10个中心城市快速布局建立医学影像中心,形成以国内主要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区域的医学影像诊断网络。

获6亿融资后加速扩张,揭秘全景医学的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逻辑

△上海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徐汇中心

目前,全景医学专注于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为患者提供精准影像学诊断服务,深度健检服务,以及多学科联合会诊等专属医疗服务。

据居培明介绍,2019年,全景医学全年共为近30万人次提供了医学影像服务。在持续投入成本用来自建新的影像中心的情况下,全景医学仍旧可以保持盈利。

在居培明看来,这样的成绩与全景医学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在公司成立之初,公司定下了“专业立身、学术引领”的目标。

人才和设备是医学影像领域的两大核心竞争力。在设备方面,目前全景医学配备了西门子、GE、西门子的影像诊断设备,包括全球前沿的“多模态”影像筛查设备PET/MR,以及PET/CT、Flash双源螺旋CT、3.0T磁共振等。

而在人才方面,目前全景医学影像已经建设了一支由影像医学专家周康荣、知名专家杨春山、周智洋、陈萍博士领衔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拥有博导、教授、主任医师等高级职称的专家达60余人。

据居培明介绍,目前全景的学术团队已经发表了多篇SCI文章,参与了各地科委、卫健委和国际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课题研究,专业技能和科研实力在国内该领域颇具影响。不仅如此,在2018年度和2019年度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年会上,全景医学影像共有7篇文章被录取,展示了全景的专业能力。

根据最新消息,2020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年会上,全景共9篇文章被录取,其中口头报告4篇,壁报展示5篇。

向基层输出服务能力,助推分级诊疗

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卫生体系的网底。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在“强基层”的政策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然而,新冠肺炎这场突袭的疫情,对现有公共卫生体系和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即便不断有医疗设备被运往疫区,全国各地的医疗队也在驰援疫区,但基层医疗人才,尤其是医疗影像人才不足的问题仍旧暴露无遗。

“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影像诊断医生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正因如此,基层医学影像人才稀缺的问题是无法在短期内解决的。”居培明说到,基层是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机构的潜在市场,目前全景医学一方面借助云平台延伸出“多学科会诊”业务,以影像牵头,整合全国各地的优质临床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病患提供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的诊疗方案,而病患只需留在基层医院,治疗方案的实施由基层医院完成即可,通过这种方式赋能到基层医院,优化甚至甚至改变以往的就医模式。另一方面,全景也在不停尝试以疑难病相关学科建设为导入的人才培养,为基层医院培养更多的人才,从而实现优势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平衡,助力分级诊疗。

获6亿融资后加速扩张,揭秘全景医学的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逻辑

△周康荣教授带领的全景医学影像专家团队。

“多学科会诊“业务所依托的全景医学影像云平台,可以实现影像资料云储存、远程阅片、远程报告、远程影像会诊、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研究等几大功能,通过链接全景医学影像各中心、公立医院、非公医院以及基层医院等各医疗机构,实现区域内影像设备及影像诊断专家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协作。

当基层医疗机构针对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重大疾病的会诊需求时,只需上传患者的病历和医学影像,就能够发起多学科会诊,为患者提出最优的治疗方案,而患者无需四处奔波,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即可。

近年来,5G技术的发展,为远程的多学科会诊带来了更多可能性。“5G最大的特点是高带宽、低延时、广连接,4G技术下影像资料传输遇到的瓶颈在5G技术下会的迎刃而解,而这对于影像专家开展远程超声影像诊断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突破。”居培明说到。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才培养,学科导入“是全景医学赋能基层医院的另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全景医学会协助临床科研机构完成一些较为复杂的临床科研影像扫描,并将这些最新的科研技术和方法整理成经典病例、教案和视频,帮助基层医院医生进行实操培训,以提高基层的影像诊断水平。

对于全景医学所提供的培训内容,居培明很有信心。据了解,目前全景医学已经整理出了10余项影像新技术,完成了癫痫、烟雾病、肝脏一体化成像,神经弥散张量成像等多种疑难病诊断技术的积淀。

获6亿融资后加速扩张,揭秘全景医学的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逻辑

△全景医学的技师正在为患者进行检查前的摆位。

在2019年10月,上海全景医学影像中心就曾与台州市台州市路桥区卫健委合作,为当地基层公立医院的放射科医生、技师进行了短期的进修培训,通过2个月密集专业的学习训练,帮助他们提高的诊断能力和操作水平。

AI提升诊断效率,专家把控医疗质量

“现在唯一能够快速提高诊断效率的方法,就是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在医学影像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去满足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居培明想到了人工智能。

作为经卫健委批准成立的上海首家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全景医学影像在智慧医疗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搭建了全景医学影像云平台、结合自身医学影像诊断的服务特色开展了AI智能阅片等。

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人工智能+医疗的落地场景也在不断扩张,目前已经涵盖医学影像、病理检验、健康管理、智能器械、虚拟助手、药物研发、医院管理等诸多领域。其中,人工智能+医学影像是医疗领域落地最快的一个方向。

为了提高阅片的效率和准确率,目前全景医学在引入一些AI企业产品的同时,也会与研发机构合作,共同设计一些产品。比如,通过大数据将部分癌症病种的影像诊断标准化,对放疗试剂参数进行设置和监测,精准勾勒肿瘤靶区,规划治疗方案,通过人工智能影像观察模拟结果,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诊疗。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产品获得NMPA颁发的医疗器械三类许可证,其只能作为医生诊断过程中的辅助工具,部分替代医生劳动。对此,居培明表示,“全景医学的医生会对人工智能的阅片结果进行二次读片和审核,此外平台上真正复杂的、需要综合判断的工作最终还是要由医生来负责。”

他提到,为了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全景医学除了引进大量的高端设备和优质人才外,还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管理系统,执行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采用专业系统分组、联合问诊、三级报告审核制度、医生巡回上机扫描制度,为临床提供专业的诊断依据和国际品质的精准医学服务。这也是全景医学的核心优势之一。

在居培明看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独立第三方医学影像平台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基层医疗机构或许可以不再需要配备影像医生,诊断任务可以全交给区域性的影像中心,影像中心如同一个遥控中心,利用远程技术就能完成摆位、扫描。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医生诊断,报告可以实时反馈给基层医院,病人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基层医疗服务。

八点健闻Plus,聚焦健康商业报道。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