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科门诊中,恐慌症的就诊病例高达1成,而女性患者又是男性人数的2倍,其中已为人母的女性更不在少数;我们对于抑郁症、躁狂症等精神疾病较常听见,而恐慌症相较之下显得较为陌生,究竟恐慌症为何?哪些人较易得病?
一名25岁单身女性,某天在做脸时,突然觉得敷在脸部的面膜让她不舒服,开始出现呼吸急促、心悸、害怕、预期担忧、焦虑、恐慌等情形,过度换气吓到自己也吓到美容师,之后去美容院洗发或是看牙躺下时,因担心再次发作,反而引发再次发作数次,因此回避独自外出,就医后才发现,是恐慌症在作怪。
恐慌症发作,宛如一场身心大地震
恐慌发作有一种是无法是先预期的,患者多数不知何时会发作,随时随地可能突然发生,例如工作时、购物、开车、运动,甚至睡觉时……,当事人当下觉得喘不过气、胸口闷、呼吸急促,以为自己心脏病发作,要死掉了,但往往去心血管或急诊室检查都没有问题。
恐慌症的发作毫无预警,约5~30分钟内就会出现急剧头痛、头晕、心跳加速、手脚发麻、冒冷汗及吸不到空气等强烈的身体症状,这种极端不舒服的感觉,会让患者感到自己好像快要昏倒或死掉,整个过程好像突然无预警的身心大地震般,令人措手不及。
恐慌症发作时,患者多半会到医院挂急诊,而一段时间过后,症状会渐趋缓解,各项检查结果也都正常;但患者却会在此次经验后因为担心发作,反而引发更严重的恐慌症状,只好不断反复的进出急诊室。
我有恐慌症吗?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恐慌症,通过自我检测立见分明。在一特定时期内有强烈害怕或不适感受,突然发生有下列4项以上的症状,且在10分钟内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就很有可能患恐慌症。
1.极度焦虑、发抖或颤慄
2.剧烈心悸
3.出汗
4.呼吸困难
5.哽塞感
6.胸闷
7.恶心或腹部不适
8. 头晕恍惚
9. 失真感或失去自我感
10. 快发疯
11. 怕死感
12. 感觉异常/四肢发麻
13. 冷颤或脸潮红
4大危险人群,恐慌症易缠身!
根据统计,性格上自我要求较严格及完美主义者比较容易累积压力,久而久之身体承受不了就会转化成疾病,那么究竟哪些人较容易患恐慌症?整理出以下4大人群。
1.生理功能缺损者:有家族性遗传问题,兄弟姐妹或一等亲内有人患病会增加患病率;而人体上某部位生物功能失调,导致处理恐惧情绪的系统异常或神经传导物质缺损,也都是恐慌症患病率高的原因。
2.特定心理性格者:个性上坚毅固执,容易神经敏感、凡事求完美、好胜心强、急性子,或是容易预期性焦虑者,都是高危人群。
3.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者:无论是生活环境或工作场合,长时间处于高压紧绷的生活。
4.生活出现骤变者:近期发生重大威胁事件,身心灵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例如经历了情感上的失落(例如和另一半离婚、分手);或是经历失业、亲人突然过世等。
上述4种类型的人经由统计,患恐慌症的风险比一般常人来得高,但并非符合就一定会得病,了解自己的身体、适时调整自己的性格并预先找好压力缓解管道,就能让恐慌症彻底远离。
恐慌症时常伴随抑郁症&惧旷症困扰
有些恐慌症患者觉得自己除了有典型的恐慌发作症状外,同时还会有类似抑郁症的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和食欲不佳的现象;对此,恐慌症患者约4~8成会有抑郁症病状,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心里常常会有害怕恐慌症再发作的担忧。
因为惧怕再次发作而封闭自己的生活,对正常社交产生恐惧,长期下来变得不敢外出,而出现抑郁症;另外,除了抑郁症,恐慌症患者也会有类似‘惧旷症’的现象。患者会恐惧待在某些特定场合,比方说船上、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或甚至单独一人离家在外等,这些场合可能会诱发其恐慌发作或是类似的不适,患者通常也会因为害怕无法逃离该场合而极力避免、逃避或拒绝待在该场合;比较好一些的情况,患者可以勉强忍受,有时候有认识的人陪着也会感到稍微舒服一些。
恐慌症会影响生活品质,患者会预期焦虑和恐惧,甚至把相关感受放大,最常见的是‘把恐慌发作与发作的情境连结’,之后就会逃避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担心去了会再发作;结果就是要逃避的范围越来越广,不敢做和不敢去的地方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受限,慢慢封闭自我生活圈,心里也就越来越郁闷。
恐慌发作怎么办?
碰到恐慌发作时,要保持冷静,正面迎战它,发作时经常会呼吸困难,尽量运用呼吸放松法来控制呼吸,缓和症状及转移注意力。若是走路发作时,可蹲下来休息;开车时恐慌发作,停靠路边休息,或专注于前面车牌;然后同时告诉自己正面讯息,如‘很快就会没事’、‘很快就会放松’或‘我没有危险’等言语。
压力过大,妈妈们小心落入恐慌黑洞
很多人都忽略,其实‘妈妈’也是一份工作,照顾小孩和做家务的压力并不低于一般上班族;如果压力没有得到适当的释放,爱自己的时间永远被压榨,长期下来,妈妈们的心中会出现巨大的情绪黑洞,而抑郁症、恐慌症等也就在此时悄悄来报到…。
妈妈们除了自己以外,生活重心大多围绕在先生和小孩,所担心的事物也多半和这些有关,适度的关心是好事,但若情绪压力过大到超出身体能够负荷的程度,那么引发恐慌症就在所难免了!以下列举出妈妈们心中常见的3大类担忧。
妈妈的担忧
1.全职妈妈带孩子压力大,怕照顾孩子不周,孩子会出问题?
2.孩子与先生就是她的全部,没有其他缓解管道,压力自己扛?
3.妈妈们顾小孩,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快崩溃?
医生的建议
一位妈妈唯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才有能力将孩子妥善照顾。妈妈们在照顾新生儿的过程中,会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会担心幼儿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时时处于绷紧神经的状态,但有压力就要懂得缓解与调节的方法,才不会让负面情绪累积,进而转为生理上的疾病。提供妈妈们5点减压的建议。
学会偷时间
妈妈们一定要学会在照顾宝宝之余抽出时间,半个小时、1个小时也好,能够让自己和繁琐的家务切割,在这段时间内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喘息服务
目前民间有很多能让妈妈稍微放风的‘喘息服务’,亲子互动的课程,会有专业的人士从旁协助照顾幼儿,妈妈们可选择陪孩子一同同乐或是在旁与其他父母聊聊天。
找资源
生活中不会只有自己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偶尔给自己一天假期出去透透风,把孩子委托信任的家人短暂照料。
取得平衡
做想做的事情多一点,应该做的事情少一点,那么压力就能够得到缓解,妈妈们常常提醒自己聆听内心的声音,当情绪满溢时,要多做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不让生活失衡。
转换环境
周遭景物氛围能够影响心情,偶尔带着孩子到郊外踏踏青,或是到以往没有去过的地方游玩,都能够让心情适时转换。
服药、调行为、学放松,恐慌不再来!
那么,已经患有恐慌症的患者要怎么办呢?恐慌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2种。恐慌症需要长时间观察,药物治疗需服药8~12个月的时间来改善;认知行为治疗则是陪同患者一同经历恐慌发作时害怕的情况,教患者了解有关恐慌症的资讯,去除对症状的误解,再教导放松训练、呼吸训练、改变想法,使患者能够控制身体的症状,以度过每个恐慌发作。
举例来说,假使有一位患者因恐慌症不敢坐地铁,因为曾经在地铁时恐慌症发作,担心要是下次再发作就无法随时下车,导致他日后再也不敢坐地铁;医生要做的认知行为治疗作法是可建议患者先练习搭短程的地铁,一开始只坐一站就下车,或是有亲友陪同,让患者清除过去不好的经验,重建他坐地铁的记忆,达成治疗的目的。
综合以上,想成功面对恐慌发作的有效方法,包括规则服药、吸收正确资讯、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和学习转念与放松,相信恐慌症会渐渐远离自己,重拾美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