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武汉雷神山医院完成了它的使命,宣布休舱。作为曾经的“守山人”,已抵沪进行隔离休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感慨道:“雷神山在抗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很欣慰参与了它的建设运行,把‘上海经验’留在那里。”
张继东任总领队的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由来自6家医院的513名医务人员组成,在雷神山医院承担了4个普通重症病房192张床位,和ICU病房31张床位的医疗救治工作。2月19日至4月4日,医疗队累计收治326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0名、重症123名,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1名危重症患者。
从“裸病房”到“压舱石”
雷神山医院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多的医院,被称为武汉战疫的“压舱石”。这座用时10天建成的医院是在收治患者的过程中,在众多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完善起来的。
“抵达武汉时被告知将到雷神山医院驰援,大家的心情都很激动、振奋,但到达现场才发现面对的是‘裸病房’。”张继东回忆,医疗队“领到”任务时,病区尚未完全建成,医疗设备未到位,信息操作系统需调试,甚至病床上的床单、被褥都没有。
“毕竟是战时医院,大家都表示理解。第一步就是对病房进行验收。”张继东说,因为是负压病房,首先要检验压力值对不对,氧气和水是否贯通,并设计进出路线。库房离病区有一段距离,医务人员便“因地制宜”,用木板车将医疗设备从库房运到病区。当时的武汉时常下雨,小车在泥泞的路上艰难拖行,设备运到病区后,需要医务人员自己扛下来,拆开包装,安装,调试。此外,保洁的任务也落在医务人员肩上。“虽然做得很辛苦,但我们都希望能尽快‘开张’,迎接患者。”张继东表示。
经过48小时的紧张筹备,医疗队接管的普通病房于2月22日开始收治患者,ICU也于24日“营业”。此时,更大的考验来临了。
“医护人员正在穿防护服时,门外救护车赶到了,有几位患者,其中多少是危重症的,全然不知。很多患者插着管、打着吊瓶被推到门前,需要我们立即接手。”张继东这样描绘刚开始接收患者的情景。
雷神山医院不设门、急诊,患者都从各定点医院转运而来,刚开诊的一段时间,医护人员对转运来的患者数量并不知晓,难免“手忙脚乱”。随着流程的完善,对于“迎接”患者,他们已从容不迫。
为患者救治织密“防护网”
“在病区中,除了主任、组长、责任医师的纵向架构外,我们还根据医师的专业组建了护心组、护肝组、护肾组、插管组等横向治疗小组,纵横结合,从组织架构上为患者治疗提供了保障。”张继东介绍。
在体系建设之外,以严谨细致著称的上海医疗队,还有另外一个“法宝”——机制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质量控制,在治疗组质控、科室质控、医疗队专家组质控和医院整体质控的四级质控体系之外,医疗队还与“大后方”上海公卫中心的新冠肺炎专家组开展远程会诊,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救治效果。
张继东坦言,与初来时忙乱相比,真正让人困惑的是,对新冠肺炎的了解不够。“明明一位患者很有治愈希望,但突然间就去世了。因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就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面对ICU这块“主阵地”,张继东将来自6所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混编,抽调出呼吸、重症等相关科室的骨干人员,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团队。此外,在他的协调下,3月7日,仁济医院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团队抵达雷神山医院,成为医疗队的重磅力量。在这支精锐队伍的共同努力下,1名危重患者使用ECMO系统治疗后病情好转,成功实现撤机,4月5日患者出院,目前在康复医院。
“雷神山医院收治的患者中,半数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患者病亡率仅为2.3%。其中,也有我们上海第八批医疗队的力量。”张继东表示。
给予医护人员“双重关爱”
让张继东想不到的是,在雷神山医院,他当了一次证婚人。和他同为证婚人的还有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他们和全国12支医疗队代表共同见证了仁济医院的一对“95后”伉俪的“战地婚礼”。
“这对新人是我们仁济医院的医疗队员,疫情‘叫停’了他们的领证、婚礼计划。我们知道后,就为他们办了这个简单又特别的仪式。”张继东说。
为了让医务人员更好地适应武汉的生活,相关爱心单位为医疗队送来了“家乡的味道”。三八妇女节当天,每位女队员都收到了医院快递的玫瑰花,并附有鼓励话语的明信片,这让医务人员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
“每次开会,大家都会相互宽慰、相互鼓劲。在雷神山医院的日子里,队员们的心理状态都比较稳定、积极。”在张继东眼中,很多年轻的医护人员还是孩子,即便感到焦虑、害怕也是很正常的。经过风雨的磨练,他们一定能成长为更为出色的“战士”。
在医疗队,还有另外一种严厉的“关爱”,保障了队员的安全。
医疗队员大多来自综合性医院,加之面对传染性极强的新冠肺炎,对院感的要求非常高。“每位队员都必须经过防护和院感培训,且都要过关。我们把相关流程规范张贴在关键位置,同时有专人盯着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一步都不能错。”张继东说,在严格的把控下,医疗队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也让他实现了出征前的承诺。
“这次疫情是对整个医疗系统的考验,考验我们的战备思想和应对能力,还有对医疗人才的培养方向。”张继东表示,在雷神山医院奋斗的40多个日夜带给他很多思考,隔离结束后,他将第一时间与同事们分享。
文:健康报记者 刘立夏
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报”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