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全民战役,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一个挺身而出奋斗在战“疫”一线的平凡英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发着一份光与热,温暖着一颗颗心。回首战“疫”时光,是感动,是牵挂,更是铭记。幸运“疫”路有你,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耀我们从寒冬凛冽走向春暖花开。
一路上听到最多的是:你是英雄,谢谢你
2020年1月23号,腊月二十九下午三点多钟,马红秋桌上的手机响了。
电话是要从全国紧急抽调十名院感专家驰援武汉,安徽这边,想抽调她。
马红秋:“放下电话,说不怕,那真不是实话,我知道这个疾病传染性太强了。
还有就是担心80多岁的父母,特别是我妈妈几乎算是瘫痪,春节一过,就准备给妈妈做手术的,我一旦去了,这个手术也就不能安排了。
但是,我做的是传染病防控工作,那么多的人被感染,这时候我不去的话,别说这个年过不安,可能以后一辈子都会不安的。”
马红秋给单主任回了非常及时的信息。“如果前方需要,我立刻可以走。”决定走之前,马红秋还是给爸妈打了电话。“爸爸说:'孩子,我们为你加油!'当时眼泪不听话,就流下来了。”
(一附院供图)
大年初一,马红秋登上了驶往武汉的高铁,成为这场疫情中,安徽驰援武汉的第一人。
马红秋:“在来武汉的一路上听到最多的是:你是英雄,谢谢你。”
我的同行 都是拿命在拼
马红秋对接的医院,是一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按照计划,本应在指挥部住一晚后,第二天才去医院,但因为疫情太严重了,马红秋改变了计划。
马红秋:“也许我早一点去医院,就可以早一点帮助他们,感染的人和风险就会少一点,所以连夜就去了医院。心里面太着急了。”
马红秋对接的这家医院,每天要应对400多名新冠肺炎的住院病人,1600多的门诊量,还有900多的输液病人,但是他们的医护人员只有不到400人,这些医护人员已经一个多月连续超负荷的工作。
马红秋:“加上防护用品极度匮乏,医院原本又不是传染病专科医院,从组织管理、人员配备、包括设施设备配备、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都没有办法达到传染病防控的要求,交叉感染的风险非常非常高。他们真的是拿命在拼,看着非常的揪心。
到医院,我立刻开始医院的勘察,如果漏掉一个漏洞,可能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基本上白天在医院督导,晚上就写制度、做流程,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稍微休息一会。”
▲马红秋对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现场督导
院感专家是医疗队员的定海神针,是守护他们生命安全的人,责任重大。那段时间,马红秋基本上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加上工作难度非常大,导致她很焦虑,身体很快就出现了反应。
马红秋:“心慌,失眠,吃了安眠药都睡不着。腹泻、剧烈头痛,什么问题都来了。
我得撑下来,所以就一边吃药、一边治疗、一边工作,没有休息一天,每天仍然工作十几个小时。”
把关53天 无一感染
新冠病毒的感染性很高,大家都怕,涉及到这个医院的工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马红秋:“我记得年初六,我们需要在隔离病区安装隔离门,因为这个隔离门建在污染区,所以当时给多少钱,都没有建筑工人敢来。
最后,是医院一把手院长和院感科主任,他们俩自己扛着工具、门,连夜进污染区安装门,做隔断,干到凌晨2、3点,这样才保证第二天这个病区能够正常开诊,多收一些病人。在旁边看着这些事,都会忍住不哭的。”
▲马红秋对定点医院隔离ICU现场督导
在马红秋来之前,医院已经有二十多名医护人员感染,但来了之后,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护手段,医护人员没有再感染的病例了。到了武汉之后,她终于可以长长的喘一口气。
我感到 春天真的来了
不过紧接着,一个更艰巨的任务来了。
▲马红秋对武汉青山区武钢方舱医院建设及运营指导
2月10号,马红秋接到了任务,为了做到“应收尽收”,武钢体育场将改造为“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这一举措将极大缓解收治床位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给感染防控带来了极大挑战。
马红秋:“只有2、3天的时间,我们要将千人甚至万人的场馆严格划分清洁的、污染的、缓冲的区域,建立医生和患者分别进出通道,清洁的和污染的物品不同的进出流程,为来自不同省的多家医疗队统一进出隔离舱的流程……
好在,不是我一个人孤军奋战,我有医院的同行,支援湖北医疗队的300多名战友一同作战。
我们青山方舱从2月13号开始收治病人,一直到3月9号关仓,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共收治了519例确诊病人,医护人员“零感染”。
我觉得,我们工作的劳动价值,真的是得到充分的体现了。看到武汉街头的樱花、玉兰花也都悄然盛开了,我感到春天真的来了。”
▲3月18日马红秋圆满完成任务回家
3月18日,马红秋带着满满的感动告别武汉,荣归合肥。回想起54天的“疫线”经历,对于忙碌和辛劳,她从不过多言说,而是不停地感叹称赞武汉人民的坚强和热情,“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取得这场没有硝烟战争的最终胜利!”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
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一附院 供图)
来源:微信公众号“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城市之声、校新闻中心
编辑:杨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