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产业AI速写: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哪些改变?

2019产业AI速写:给中国金融业带来哪些改变?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文丨脑极体

2019年对于中国金融来说,是一个相当不平静的年份。从1月份由专项小组发布“175号文”,正式开启了互联网金融的清退行动,到10月份黄奇帆放出消息称中国央行或率先推出数字货币,再到12月份对金融类App信息隐私的严格审查。

可以说2019年中国金融的主旋律就是“清退假科技,加码真科技”,打着Fintech旗号的小贷企业倒了一批又一批,与此同时AI、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却在不断进入商业落地阶段。

尤其对于AI来说,金融产业一贯是技术输入的“优等生”。金融产业凭借自己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良好基础,相比其他产业更容易打通技术入口。尤其金融产业的前台环节,业务接待、产品销售等流程,同样也属于劳动力高度密集的产业,应用AI所带来的降本增效效应也会更加显著。加上金融行业在技术方面的尝试更加积极,大量金融机构都拥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使得整个行业在接纳AI赋能上拥有更好的基础,不需要长时间的市场教育。

如此一来,金融产业自然成为了AI产业化的重要阵地,在2019年同样也是如此。

从核验开始,AI打通金融之渠

总的来说,2019年金融产业AI落地发展还是在良好的基础上平稳运行。相信很多人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即使作为单纯的C端用户,也能深刻地感知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便利。

从金融的前台业务来讲,“核验”几乎是一个必须的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了人、票据、证件等多种信息的确认。无非用来应对我们所熟知的“证明你是你本人”一类的问题,但往往就是这些问题,占据了金融产业的大量劳动力。

但金融行业应用AI完成核验问题的难点,并不在于单纯的技术能力上。

首先从金融行业的特征来说,其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的要求天然要比其他行业更高。像今年年末工信部严查App数据授权,下架了大量银行、金融产品App,很多都是从数据安全角度考虑。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金融行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相对其他行业更加完善。尤其当银监会在《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截至“十三五”末期,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在2016年到2017年间,金融行业中出现了普遍的上云风潮。

于是在2019年中,整个行业显著趋势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技术服务者调整自己的云化方案,通过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部署,满足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与原有数字化基本盘形成流畅的对接。另一个是金融机构选择自己研发或采购技术,对自身云平台的能力进行AI更新。

金融AI 2019:写出加分题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核验这一最通用和普遍的场景之外。金融行业在2019年还进行了更多的尝试,这些尝试并不同于以往“摩根大通利用AI管理基金”这样偏于噱头和实验性的行为,而是更接近于提升实际效益和开拓新的商业场景。

又比如在这个监管唱重头戏的年份,AI辅助金融监管也开始了种种尝试,出现了Regtech——监管科技这一名词。

总之监管科技的应用,让AI不仅仅用作提升单一企业的效益,更参与防范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尤其尤其可以让监管滞后这个一直扼住金融行业咽喉的情况得以缓解。

最后还有场景的创新。

同时类似“无人舱”概念的出现,绕过银行App这一入口,把AI的接触点直接搬到了线下,让很多不习惯使用App的用户,在线下也能与AI能力相遇,不仅减轻了人工负担,也让业务管理更加统一化。

以上种种只是示例,实际在2019年中,金融AI不论从普及还是创新都是非常密集的。在IDC出具的《中国AI落地白皮书》中也提到,金融产业对于AI的应用最为积极,不论项目落地数量还是成熟度也相对更高。这位优等生做完基础题又做加分题,总之给出了一份很是优秀的答卷。

结束语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