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邵葛村村民向本社反映,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存在严重污染问题,且疑似违规占用周边的基本农田。
《商讯》深入调查,揭示了这一事件背后的环境隐患、法律漏洞及监管缺失。
污染成灾:400亩麦田减产超60%
《商讯》来到淮安市淮安区邵葛村,探访了位于该村南侧的温氏养猪场。此地占地约400亩,与温氏养猪场接壤的农田由淮安三月盛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承租。
经观察,《商讯》发现,养猪场每日通过数百米长的黑色管道将未经过处理的养殖废水排入农田,严重污染周围土地。排放区域的麦田情况尤为惨烈:麦苗枯黄稀疏、土地硬化,几乎无法进行任何耕作。
这一污染现象并非短期发生,村民反映,污染问题已持续多年。根据合作社的实测数据,受污染的麦田亩产仅为100-150公斤,远低于江苏省2023年小麦平均亩产400公斤的水平,减产幅度高达60%以上。村民表示,他们多次向村委会及上级政府部门反映这一问题,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对比未受污染的麦田时,《商讯》发现,后者麦苗青绿、长势良好,且土地保持松软,呈现出明显的耕作优势。这一鲜明的对比使得受污染区域的生态退化问题更加显著,村民的耕作收入受到严重威胁。
土地违规使用:基本农田建养猪场
随着调查的深入,《商讯》进一步发现,涉事养猪场所占用的400亩土地是基本农田。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基本农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而邵葛村村委会与合作社签订的土地租赁协议也明确规定,这片土地只能用于农业种植,并且不得影响土地的复耕能力。
然而,《商讯》现场看到,养猪场内已建设了多个永久性建筑,并在大面积土地上进行水泥硬化,严重破坏了土地的耕作层,违背了土地用途和协议要求。对此,法律专家表示,温氏养猪场不仅涉嫌违规占用基本农田,还存在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耕作条件的行为,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粮食安全隐忧:国家政策和地方执行的冲突
温氏养猪场的行为,与国家近年来在土地保护、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稳定,防止耕地“非粮化”。而温氏养猪场将基本农田占为建设用地,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丧失耕种能力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一政策。
专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确保耕地不转为其他非粮用途是国家保障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此次温氏养猪场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对全国粮食安全的潜在风险不可小觑。
环评缺失:环境监管空白
令人担忧的是,温氏养猪场距离邵葛村居民区不足30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养殖场与居民区之间的安全卫生防护距离。根据相关标准,养殖场建设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并在建设前公示环评报告。然而,《商讯》通过多方渠道查询,未能找到该项目的环评报告或公示信息。
环评作为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必要前置条件,是政府评估其对环境及居民健康可能带来的风险的关键依据。温氏养猪场未进行环评,并将废水直排至周边农田,明显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管,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隐患无法得到及时预警和管控。
村民声音:未得到应有重视
尽管村民们多次向村委会及相关监管部门反映该养猪场的污染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的回应。村民普遍表示,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拖延与无作为,使他们面临着环境恶化和收入减少的双重困境。一位村民无奈地说:“我们已经习惯了污染,连麦子都种不下去了,大家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政府总是推诿。”
从调查结果来看,温氏养猪场的污染行为不仅破坏了基本农田,还未遵守相关环保法规,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估,且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涉嫌违法占地及污染农田,严重损害了村民的生计与环境质量。与此同时,政府监管的缺位和地方执行的不力,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本社将继续关注此事件的后续发展,并呼吁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严惩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田安全与村民权益。国家对于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政府在此类事件中强化监管,落实政策,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