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果生鲜的年关危机

近期,易果生鲜被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涉及纠纷金额1411万元。尽管易果生鲜对此回应称,目前已与纠纷方达成共识,相关法律问题即将得到解决。同时,其上海总部的经营仍在正常展开。

但自2018年起,面对来自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生鲜新秀的“烧钱”大战,易果生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易果生鲜从成立之初,就受到包括阿里在内的各大资本青睐。2013年-2017年,进行了A轮、B轮、C轮等多轮融资。2017年的D轮融资中,获得了来自天猫的3亿美元投资,刷新了当时生鲜电商的融资记录。然而并入阿里旗下后至今,易果生鲜再也没传出融资消息。目前,阿里在上海易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持股份为16.56%,是公司的最大股东。

今年,易果生鲜先是被传其子公司与菜鸟、天猫的冷链物流合作出现危机,随后又被传其物流公司裁员、欠薪。而在易果生鲜被列为被执行人之前,旗下另一独立生鲜品牌“我厨”又被传即将关闭,一时间引来各方猜测。

尽管易果生鲜相关人士表示,近期公司正在进行转型,目前的经营波动只是转型中的“阵痛”,但在竞争激烈的生鲜市场中,稍有不慎则很有可能被无情淘汰。

 由B2C起家,转型B2B

易果生鲜创立于2005年,在早期生鲜企业中,表现十分亮眼。作为中国第一家生鲜电商,凭借“互联网+生鲜”的概念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的A轮融资就获得阿里巴巴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同时与天猫超市启动合作,开始全渠道布局。

此时,易果生鲜已基本建立起全品类生鲜商品的原料供应、仓储、转运以及网络售卖产业链。在获得了来自阿里的引流后,线上B2C供销得到极大的保证。据其官网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易果生鲜位居当年“双十一”天猫生鲜板块销售冠军,单日GMV破亿销量。

在此后的三年间,借助天猫、苏宁的生鲜渠道流量易果生鲜逐渐将市场拓展到全国,完善了其物流运输体系,建立起以冷链运输为主的安鲜达物流品牌和以全球采购为主的云象供应链。尽管易果生鲜也曾努力建立属于自己的零售渠道,如官网直销、“我厨”APP等,但其流量始终难以与天猫、苏宁相提并论。 

网经社统计的《2019上半年零售电商“独角兽”数据榜单》显示,易果估值12亿美元,排名第18位,对比2017年30亿美元估值出现了较大下滑。 其实从2017年起,随着阿里对于盒马、菜鸟的资源倾斜不断增加,易果生鲜的处境逐渐尴尬。到了201年底,随着零售电商竞争升级,阿里宣布将易果生鲜在天猫超市生鲜板块的业务交给盒马。失去了天猫to C的直接销售入口,易果生鲜与阿里的合作转向生鲜的供应、冷链运输方向。

随着与阿里合作的被迫转向,易果生鲜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其他渠道的toB板块,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2019年7月,易果生鲜与苏宁签订了正式的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在未来两年内,通过上游联合采购及直接采购的方式,供应苏宁超市、苏宁小店、苏宁生鲜等业态,计划达成20亿元的采购规模。这也意味着易果生鲜战略全面聚焦TO B,逐步实现转型。

 物流的危机

随着母公司的业务调整,其名下的相关子公司危机不断。首当其冲的是易果生鲜与阿里合作的主要板块安鲜达。

今年7月,在安鲜达发布的承接商家风险提示函上显示,其与菜鸟、天猫的生鲜冷链业务合作已终止。业内纷纷怀疑,阿里或将放弃易果生鲜。但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安鲜达在天猫旗舰店商家生鲜订单同比增长286%,客户数量超300家,同比增长190%。这也印证了安鲜达官方的回应,尽管安鲜达与菜鸟、天猫存在部分业务调整,但合作仍在继续。

 

安鲜达官网显示其仍为菜鸟合作伙伴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双十一”前后,有自媒体爆料,安鲜达正在大量裁员。尽管安鲜达很快回应表示,系内部组织架构优化导致的人员流动。但近期有记者调查显示,裁员和欠薪的情况仍然存在。同时,其部分线下物流站点也出现了人去楼空的情况,不禁引来各方对其“全面解散”传言真实性的猜测。

自2018年以来,安鲜达就承接菜鸟冷链,与子品牌驯鹿冷链共同组成菜鸟冷链体系。但随着今年菜鸟生鲜物流的发展,安鲜达也在不断调整业务方向。据其官网显示,在一年多的转型升级中,安鲜达从集团业务占比100%,到目前75%的业务来自于数百个商家和几十个渠道客户。可见安鲜达不仅为天猫提供服务,与其他渠道客户的to B合作也正在展开。尽管其负责人表示,已对工资欠款结算发放。但如此大面积的业务调整,在生鲜市场战况激烈的年末,难免被不断放大。易果生鲜能否挺过“年关”仍需自身的动力。 

难以为继的“我厨”

“我厨”上线于2015年,主要业务方向是出售半加工食品,提供给缺乏做饭技能和营养常识的用户,并提出开袋即烹的目标。“我厨”原COO夏荷曾表示,在生鲜环节想要做民生生鲜又想盈利,不想陷入竞争红海,一定要做加工增值。在上线之初,凭借初加工以及自身所拥有的原材料供应、运输链取得了较好的开局。

在上线的一年多时间内,已实现日均6000-7000单,SKU数800+,客单价100多元,月复购率超过60%。同时,从2015年初至2016年底,曾获得多轮融资,最多时B轮融资已达数千万美元。据公开资料显示,至2017年,“我厨”迎来了鼎盛时期,日平均订单1万+,年流水3亿+,APP月活50万+,总体毛利稳定在35%的水平(生鲜行业总体平均毛利为20%左右)。

另一方面,重模式的“我厨”自建中央厨房、原材料加工、配送等都是巨大的成本负担,一直未能真正盈利。“我厨”也曾在2017年尝试过转型to B以拓展市场,但终究缺乏资金推动。也正是在此时,刚获得天猫3亿美元融资的易果生鲜出手,将“我厨”纳入旗下。据天眼查显示,2018年初夏荷等人陆续退出董事名单,易果生鲜全资子公司上海云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入驻。这本是双赢之路,易果生鲜可以将其已有的冷链物流、原料供应优势对接“我厨”,进一步降低成本、保障食品安全,扩大产品优势。

然而,对接却并不顺利。由于“我厨”的创始团队和主要管理者都在并购前离职,尽管易果曾派遣多名高管补足,但运营管理上的断层难以弥补。同时,“我厨”已有的配送链与易果的安鲜达也出现了融合困境,表现在“我厨”上便是急剧下滑的订单以及菜品供应。2018年4月,“我厨”APP月活用户降至8.9万人,日订单量下降到3000单,逐渐从竞争激烈的生鲜电商主舞台淡出。成本较高,又无法持续增长的“我厨”渐渐成为易果生鲜发展的阻碍,有媒体曾从知情人士口中得知,今年上半年易果曾想为“我厨”寻找买家,但最终因价格不合适而中止。 

“我厨”官网截图可看到大量商品已下架 12月11日,“我厨”APP及官网曾出现短暂的关停。重新上线后,其商品也一直处于无法下单的情况,客服也始终无法接通。虽然易果生鲜相关负责人表示,因近期在进行服务器搬迁导致其出现短暂停服,未来将努力改善供货状况。但业内对“我厨”未来的估计并不乐观,或许“我厨”在易果的转型战略下,已走到末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