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印钞公司濒临破产,140个国家将无钱可用?

全球最大印钞公司濒临破产,140个国家将无钱可用?

万万没想到,印了两百年钞票的印钞厂,最后会因为没钱濒临破产。

12月8日,英国钞票制造商德拉鲁公司发出了可能破产的警告,对公司是否还有未来表示存在“巨大怀疑”。德拉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印钞公司,为英国等140多个国家提供印钞服务,印制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钞票。

由于钞票印制难度很高,给全世界一半国家印钞票的德拉鲁公司一旦破产,带来的问题可不只是本公司2500名员工失业那么简单。部分国家尤其是一些中小国家,可能会因为突然失去钞票供应商,而需要寻找新供应商重启谈判。

甚至可能会出现,无钞可用的窘境。

为何倒闭?真不怪移动支付!

钞票的印刷不仅工艺复杂,印制的成本也相当的高。一般而言,一台印钞机一年可以生产 14亿张钞票。所以说,如果一个国家所需的钞票数量达不到 14亿张,那么自行印刷的经济成本就会划不来,还不如将印钞业务外包给一些专业的印钞公司。

德拉鲁公司正是一家集防伪印刷、造纸与现金处理为一体的企业。并且最早在1860年,这家专业印钞公司就开始为英国央行印制钞票,至今其印钞工艺已有198年历史。

全球最大印钞公司濒临破产,140个国家将无钱可用?

德拉鲁公司的印钞车间

德拉鲁公司曾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印制钞票,可以这么说,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钞票都是它印出来的。如果把德拉鲁公司每周印刷的钞票叠成一座高塔,那么高度将会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两倍。

但就是这样的一家实实在在的“印钞公司”(这一词汇在商业领域被用于形容赚钱很快的企业),在最近发出了可能破产的警告。

今年10月份新上任的德拉鲁公司总经理克里夫·瓦歇尔近日在报告中提醒,公司现在的债务,从之前的6300万英镑增加到了1.71亿英镑,如果贸易继续恶化公司将会违反银行契约。

克里夫说的“贸易恶化”,大概率指的是几年前流失的一笔价值4亿英镑的英国护照印刷合同。在这笔合同的竞争中,该公司输给了具有法国国资背景的竞争对手Gemalto NV,此后两年便一蹶不振。再后来,德拉鲁又遇到了委内瑞拉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经济制裁,无奈只能记下一笔1800万英镑的应收账款。

全球最大印钞公司濒临破产,140个国家将无钱可用?

全球最大印钞厂“没钱了”

2019年10月,德拉鲁公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过去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4.9%,其中印钞业务缩水严重,同比下降29.5%,公司营业利润下降87.1%。年初至今,该公司市值已经跌去70%,目前只有1.4亿英镑,早已资不抵债。

目前,德拉鲁公司提出了包括取消派发股息、削减成本等一系列措施在内的重组计划。不过公司方面也表示,如果实施重组计划失败,公司将可能破产。

一旦德拉鲁公司倒闭,那么将会有2500名工人会面临失业风险。

2

中国的印钞厂长啥样?

说完了全球最大的印钞厂,再来说说国内的几个印钞厂。由于国内的印钞环境相对封闭,长期以来印钞业都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行业。

人民币有且只有一家法定的货币生产企业,那就是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这是一家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印钞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中央印制厂。

全球最大印钞公司濒临破产,140个国家将无钱可用?

中国印钞造币公司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属共有6家印钞厂,分别是北京印钞厂、上海印钞厂、西安印钞厂、成都印钞厂、石家庄印钞厂、南昌印钞厂。

我们日常使用的人民币,就是从这些工厂设计、印制出来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印钞厂的名字一直都用代号表示,北京印钞厂、上海印钞厂就曾分别以“541厂”“542厂”来替代。不过如今,“北京印钞厂”的牌子已经堂堂正正挂在大门上,但仍然和全球大多数印钞厂一样戒备森严,不允许公众参观。

人民币的印制,大致包括了白纸加工、胶印正背面印刷、凹印背面印刷、凹印正面印刷、大张检查、印码及无色荧光印刷、检查封装等7个步骤。印制的每一道程序,都有十分复杂、特殊和严格的工艺标准,花费时间长、仿制难度高。

全球最大印钞公司濒临破产,140个国家将无钱可用?

印钞车间布满摄像头

2013年8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决定,要在保持100元纸币主色调、主图案、尺寸规格不变的情况下,提升防伪性和印刷质量。也就是“821”项目,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具体实施。

接到设计任务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用了一年才完成新钞设计和技术试验,经过五六次的修改调整和一百万张的试印,新版百元钞票的样式才最终确定下来。

至于这些设计和印制钞票的,都是些什么人?早几年,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相关管理人员曾出面解释,称该公司及旗下印钞厂的员工大都是高素质人才,就连印制车间最普通的的操作工人,也至少具有本科学历。

就在不久前的8月30日,2019年版第五套人民币开始发行,当时还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毕竟都是钞票嘛,大家还是热爱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公众号:时代周报(Timeweekly)

编辑 / 沈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