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夏悦超
来源丨国际金融报
图片丨平安基金ETF指数投资部总监成钧
近期机构资金抄底,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成为资金低位抢筹的主攻方向。而自2019年以来,ETF迎来产品数量及规模大爆发,已成为公募基金布局的重点。
近日,平安基金ETF指数投资部总监成钧接受了《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专访,他通过深入分析ETF基金市场,认为行业主题ETF可能会是目前市场最大的热点,但同时宽基ETF还是会被一些险资等机构投资者看中,未来Smart Beta类产品也会存在较大布局机会。
作为指数基金一路高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成钧曾于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参与国内最早一批跨市场ETF、跨境ETF、黄金ETF、债券ETF等ETF基金的开发。2017年,成钧加入平安基金,担任平安沪深300ETF、平安粤港澳大湾区ETF、平安中债-中高等级公司债利差因子ETF等多只ETF产品的基金经理。
1
ETF基金大爆发
“这两年其实是指数基金大爆发的时期。”成钧注意到,2019年8月,美国跟踪大盘的指数基金规模首次单月超过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规模,突破4.2万亿美元。国内指数基金规模也在快速增长,据统计,去年非货币ETF规模突破6200亿元。成钧认为,与美国市场相比,国内ETF基金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定增长空间。
过去几年,在A股市场的震荡表现下,越来越多的资金选择流入ETF基金。成钧通过多个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ETF基金规模大涨的原因:其一,2019年ETF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来源于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ETF和科技、券商等主题ETF。包括平安基金在内,去年下半年市场共有12只科技类主题ETF成立,发行规模超过百亿元。
其二,2019年有10余家公募基金加入ETF市场份额的争夺之战。成钧认为,虽然ETF市场头部效应明显,但依旧被多家公司看重,说明指数基金将会是未来公募基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据成钧观察,由于不断有新的基金公司入场,市场前五大ETF基金的管理人市场份额较之前有所稀释。
其三,相关利好政策也在助推ETF市场的持续扩容。比如,2019年6月21日,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试行)》,ETF期权品种的推出,以及交易所对ETF交易结算模式的优化调整等。这些利好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ETF市场安全稳定运行,增强了ETF市场流动性。
对于如何保障ETF市场的流动性,成钧表示,做市商将会扮演重要角色。与美国市场不同,目前中国做市商没有特权,市场所有人都可以做ETF申赎,而这可能会成为ETF流动性的制约。不过,相比2018年,2019年ETF基金市场流动性有了明显提升。Wind数据显示,2018年共有7只股票型ETF日均成交额超过1亿元,2019年这一数字增至23只。成钧认为,随着做市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ETF的流动性也会逐渐提升。
2
指数基金经理更像工程师
近几年来,市场有关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争论不断,而普通投资者也常在这两种投资策略中犯难,不知哪一种策略才能更好地跑赢市场。
“去年确实是主动股票型基金的大年,指数基金的小年。”成钧坦言,以沪深300指数基金为例,其跟踪的沪深300指数中,行业权重主要集中在银行股为主的金融板块,而去年主动股票型基金高配的医药和科技板块,在该指数中权重占比较小。
“去年市场出现的结构性行情导致主动管理型基金整体业绩要优于沪深300指数基金。”成钧表示,“但从长期来看,根据Wind数据,2015年至2019年主动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率比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要低近6%,是没有跑赢沪深300指数的。”
从销售市场看,成钧认为,主动股票型基金的销售激励制度更好,叠加去年主动股票型基金的业绩优势,这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购买欲望。但事实上,选择主动管理或被动管理的产品,根本上还是要从投资者自身的需求出发。
比如,有些普通投资者,没有精力对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进行深入了解,可能更愿意选择简单、便捷的ETF基金;此外,相比主动管理型基金,机构投资者可能更看重低费率的ETF基金,一些险资机构出于业绩考核,会选择配置沪深300等宽基ETF。
从投资的角度看,被动投资和主动投资从理论上来说并不矛盾,但在实际投资中还是存在区别。成钧把主动股票型基金经理比喻成“艺术家”,把指数基金经理比喻成“工程师”。“主动选股的基金经理通常会有盘感,但指数基金经理需要按照严格的流程制度,对照指数成份股做投资。”成钧表示,平安基金旗下的ETF基金不会强调发行规模,会通过基金净值上涨给投资者带来的投资体验,来吸引投资者。
具体做指数化投资时,成钧认为,控制跟踪误差更为重要,“我们整个投资逻辑是紧密跟踪指数。首先,不会做仓位或者是个股的偏离。其次,会去做一些风险可控的常规个股打新,但科创板个股的打新还是会比较谨慎。”
展望2020年指数投资,成钧对于市场保持谨慎乐观。随着全面降准落地,货币政策仍有边际放松空间。资金面的改善,包括保险等机构在内的长期资金还会源源不断流入A股市场。另外,尽管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依旧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
3
“新能源”有望迎风口
在2019年,平安基金先后成立了平安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平安粤港澳大湾区ETF、平安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ETF三只主题ETF产品。
“我们还是会在风口行业上做一些主题ETF布局。”成钧表示,接下来,平安基金会继续在科技行业发力,同时也会兼顾传统产品优势,比如债券类产品的创新,另外也会布局Smart Beta类ETF。
成钧认为,Smart Beta类产品在美国是一种介于主动和被动管理之间的产品,因为其费率比主动低,持有人还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对其比较陌生,所以投资者教育工作比较难开展。但这对准备布局ETF的基金公司而言,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自去年以来,不少个人投资者意识到,可以借道ETF基金投资股票市场,ETF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比例逐步提高。在成钧看来,市场存在“炒股不如买基金”的投资理念,其背后的理论原理主要来自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个人投资者需根据自身投资偏好选择是布局宽基ETF,还是行业主题ETF等。
如果是投资行业主题ETF,成钧认为,首先,要看行业本身是否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其次,看行业本身的天花板上限;最后,再去关注行业的受众面和政策面。长期来看,成钧认为,行业主题ETF可能会是目前市场热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板块未来更具投资机会。
从国家战略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国家的原油战略、环境保护战略方向是高度一致的;从行业发展空间来看,对比美国的汽车保有量,中国汽车保有量还将有2-3倍的增长空间,而新能源车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政策面来看,工信部正在加快推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必将给新能源车产业链带来系统性利好。
“国际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正高效率推动中国市场。”成钧表示,“与此同时,在多项政策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已形成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迎来政策与市场共振的一年,成为A股市场的一大投资风口。”
而ETF在投资行业板块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2月10日正式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平安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ETF为例,产品跟踪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可帮助投资者一键分享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的发展红利。作为国内首只新能源汽车主题ETF,平安新能车ETF的管理费、托管费分别设定为0.15%和0.05%,费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也为投资者长期投资带来实惠。
4
具备险资背景优势
不同于其他普通指数基金,ETF基金整个投资运作较为复杂且充满风险。成钧表示,目前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事件。
据成钧介绍,ETF基金需要每天实时公布基金持仓,仓位通常接近满仓。ETF基金的运作核心在于PCF(申购赎回清单),要求用一篮子证券价值作为对价来完成申购和赎回。成钧认为,如果一旦PCF出错,立刻就会发生风险事件。
“平安基金管理ETF基金的优势其实是在于科技优势。”成钧表示,平安基金在推出第一只ETF产品平安沪深300ETF时,开发出了一个24小时流程化管理的ETF投资管理系统——海神系统,将整个ETF基金的投资运作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流程,包括控制系统管理成本等。在控制风险上,主要会通过该系统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演练。
与其他公募基金相比,拥有平安集团背景的平安基金,在ETF基金的运作上具备了保险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客户服务优势,对保险资金的认识相对来说也会更加透彻。
热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