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的春节假日按下了“暂停键”,诸多行业运营均受到了一定影响。房地产行业多地线下售楼处关停,原有的三四线返乡置业高峰消失,同时为防控疫情多数省份发出推迟复工通知,加上偿债高峰来临的压力叠加,对房企短期的投资、融资以及财务安全均带来一定挑战。目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武汉等地均推迟部分地块入市,全国土地市场几乎进入冰冻期。在此背景下,房企短期还能不能拿地、如何拿地以及怎样去拿地呢?
1
疫情下谁在拿地
龙头房企以及区域型国企仍在择机拿地。中指数据显示,疫情期间部分房企在积极寻求最佳投资机会,选择安全适宜的投资市场。一类为万科、保利发展、旭辉等资金相对充足的龙头房企,另一类为熟悉本地市场的区域型龙头。招商蛇口于2020年1月31日以底价58.69亿元获取南通地块,持续加大在长三角区域的布局力度;宝龙地产分别于2月3日与7日在湖州、南京获取两块土地,继续推进“以上海为中心、深耕长三角”战略,截至2019年6月底宝龙地产土储超过70%位于长三角地区。
图:2020/1/31-2/7部分房企拿地情况
长三角与环渤海为成交主力区域。自2020年疫情严重以来,全国土地成交452宗,不到去年同期的两成,市场降温明显;其中住宅128块,占比为28.3%,工业用地占比近一半。分区域来看,长三角与环渤海分别成交182宗、159宗,占比分别为40.3%、35.2%,仍是房企布局的主要区域。
图:2020年1月23日-2月7日土地成交总数各区域占比
溢价率下滑明显。从住宅成交来看,一二线城市仅7个城市总共成交24宗,其中一线城市仅北京成交1宗,重庆与青岛分别成交8宗、7宗,杭州4宗;从溢价率来看,疫情期间成交地块的溢价率除青岛、温州外均有所下滑,大多项目基本是底价成交。如1月31日,招商蛇口以底价58.69亿元获取南通崇川区宅地,溢价率为0;2月4日,在长沙鼠年首场土拍上,旭辉以底价25.46亿元获取长沙雨花区双限商住地,溢价率为0。
图:2020年1月23-2月7日一二线住宅用地成交总数及溢价率情况
2
一季度是否还能拿地?答案是肯定能!
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各地将逐步进入开复工阶段,地方政府前期积压的地块将逐步释放,特别是疫情后地方政府推地的意愿将更加强烈,土地推出价格或有所下调,对房企来说将是获取高性价比土地的良好机会。
补仓仍是好时机,需因“财”施策。2019年,在严厉的市场调控下,房地产行业依然保持了16万亿的销售额,行业依然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预计2020年全年来看,房地产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发展,然而短期来看,市场不确定性有所增大,对不同房企的挑战也有所差异。其中,龙头房企,一般土地储备充足且较为均衡,在拿地节奏上更游刃有余,城市选择更宜择机而动;区域型中小房企则分化明显,土储规模较小且布局相对集中,疫情带来的土地市场变化对其影响更大,对时机与地块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财务状况进行判别,但试错成本迅速提高,或直接影响企业生死。
一二线仍是主战场,强产业支撑的三四线机会犹存。2019年,多家房企提出聚焦一二线策略,50家代表企业[1]在一线及二线城市的新增权益面积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二线城市占比过半数,三四线城市的新增权益面积占比则下降6.3个百分点。此次疫情过后,重点一二线城市因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条件将更受青睐,人口将进一步向其聚集,为房企长期重点布局区域。
图:2018年、2019年代表房企拿地权益面积结构
疫区仍具长期投资价值,短期需谨慎观察。武汉市长期潜力依旧可期,但短期投资仍需要谨慎观察。短期来看,武汉市作为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城市,供需规模将保持一段时间的走低,预计上半年房企销售业绩恐难有所起色,短期土地投资仍需谨慎观察疫情发展走势,对于资金充沛的房企来说,或将迎来高性价地块机遇,但对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来说,短期内不宜在武汉进行土地投资。
图:湖北省部分城市2019年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情况(左)
湖北省部分城市2019年土地出让金额、出让面积情况(右)
长期来看,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消退,以及疫情过后帮扶政策的支持,武汉市的置业需求将逐渐释放,叠加土地量升价跌,仍具有较大投资价值。如2019年,武汉土地出让金额1765.9亿元,同比增长27.9%,出让金连续4年超过千亿,稳居全国前五名;武汉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分别为3204.1亿元和2546.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1.0%和23.4%,仍具较大发展潜力。
3
疫情后拿地新变化:及时跟进优质地块,关注收并购机会
紧盯优质招拍挂资源,及时下手拓储。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19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研究》报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中西部、成渝五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及辐射的热点城市投资吸引力较强,房企仍需主要关注该五大区域内城市,择机拿地拓储。
图:全国招拍挂地块(左)
2019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吸引力排名区域分布情况(右)
强化合作拿地模式,低风险快拓展。2019年,千亿以下代表房企的拿地权益比例均有所降低。预计2020年,疫情后各地政府将加大土地的出让速度,房企在抓住供地机遇的同时应继续降低财务风险,在稳健中前行。因此,房企应继续强化合作力度,保持适度杠杆,降低投资带来的资金压力。
图:2018、2019年各阵营代表房企招拍挂拿地权益金额总量及权益比例
把握收并购机会,择优择机入手。此次疫情冲击之下,部分中小房企受冲击较大,特别是资金链脆弱、高杠杆和周转慢的企业,恐面临经营困境,从而为优质房企提供收并购的好时机。2019年,房地产行业持续融资收紧,收并购案例频发,如世茂收购万通、明发、粤泰等房企的地块或项目股权,上半年通过收购获取的土储面积占新增土储总面积的60%,收购项目数量达到20个,总金额近200亿元;融创持续发力收并购,获取项目及地块数量近40个,总金额近300亿元,为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疫情无情人有情!疫情的发生对房地产企业是否拿地造成一定困惑,但土地市场危中有机。未来,房企应积极寻找时机科学拿地、精准拿地,让我们一起共克时艰。
___________________
[1] 50家代表企业: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保利、中海、新城控股、世茂房地产、华润置地、龙湖、招商蛇口、阳光城、旭辉、金地、绿城、中南置地、金科、金茂、正荣、融信、远洋、雅居乐、祥生、奥园、滨江、龙光、蓝光发展、佳兆业、合景泰富、中骏、首创、禹洲、越秀、融侨、建业、弘阳、宝龙、联发、正商、华鸿嘉信、中交、当代置业、星河控股、金融街、金隅、大发、宋都、力高、光明、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