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的逆袭:源于防卫本能,终成美食与安全手段

酸的逆袭:源于防卫本能,终成美食与安全手段

人类演化出识别味道的能力,通常被认为是是为了获得生存优势。在五种基本味道——"酸、甜、苦、咸、鲜"中,苦味对于远古人类基本上意味着有毒,而甜味则意味着糖,能够迅速补充体力。

酸,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味道。对于远古人类来说,“酸”的食物有两类:一是没有成熟的果实,二是腐坏变质的食物。

酸的逆袭:源于防卫本能,终成美食与安全手段

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大体而言,酸的食物对于远古人类是“不友好”的,应该要避免——演化出尝到酸味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不过,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许多经过发酵的食品虽然是酸的,但是并没有毒。而且,这些“变酸”的食物不仅“能吃”,而且还相当“好吃”。于是,解决“怎么吃”的不同操作,也就发展成了各地的特色——比如酸菜、泡菜、酸奶、果醋等等,从“不得已想法保存”的食物,发展成为了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

酸味,逐渐逆袭成了美好的味道。

酸的逆袭:源于防卫本能,终成美食与安全手段

图片来源:pixabay

酸的逆袭:源于防卫本能,终成美食与安全手段

图片来源:pixabay

而在一些地方——比如云南和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那些“天然酸”的果实,也就不再是阻止人类吃它们的防御手段。它们的酸味,反而成为了吸引人类的“卖点”——酸与辣,成为了当地人的主流口味。

在生理学上,“酸味”是氢离子通过舌头上的氢离子通道产生的电信号,传递到大脑被解读出来的味道。在化学上,“酸”是指能够离解释放出氢离子的物质。

所以,一种物质在水中释放出氢离子能力的强弱,被定义为一种物质的“酸性”——能够完全离解释放出所有氢离子的,被称为“强酸”,比如硫酸、盐酸、硝酸;同样的浓度下,能够释放出的氢离子越少,酸性也就越“弱”,比如醋酸、柠檬酸。

另一方面,水中含有氢离子的浓度,用来衡量水的“酸度”。对于那些酸度很低的“酸”,就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定义为pH值。这个值相差一个单位,水中的氢离子浓度就相差10倍。比如,pH值为4,表示水中的氢离子浓度为万分之一,而pH值为3,这意味着氢离子浓度为千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对于pH值相同的水溶液,弱酸尝起来要更酸,酸味也更加持久。比如同是pH值是3的水,醋酸会比盐酸要更酸。这是因为,弱酸在水中只有一部分氢离子被释放出来,而强酸则是完全释放。虽然氢离子浓度一样,但到了舌头上,盐酸的氢离子通过了离子通道,也就过去了,浓度会逐渐降低;而醋酸中的氢离子通过了一个,没有释放的氢离子就会释放出来补上,所以会保持着更高的浓度。

所以,在烹饪中都用弱酸来调味——最常见的就是醋酸,而在食品加工中就经常用强酸来调节pH值——强酸释放出氢离子的效率高,对酸的需求量小,所以调完pH之后对食物组成的影响就很小。

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酸不仅仅是一种味道,它可以代表着食物的腐坏,但也可以用来抑制致病细菌的生长——细菌也分好坏,“坏细菌”导致的酸意味着食物坏了,而“好细菌”导致的酸、以及人为加进去的酸,都可以抑制“坏细菌”的存在于增长。而食品安全的保障,核心就是抑制“坏细菌”。

酸的逆袭:源于防卫本能,终成美食与安全手段

现代食品加工 |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都知道加热可以杀死细菌。但是,有一些顽强的细菌能够形成芽孢,在煮沸的温度下也能够“幸存”下来。如果食物没有被吃掉而是较长时间的保存,一旦周围的条件合适,这些芽孢就能够“魂兮归来”,复活成细菌而破坏食物,甚至分泌毒素。

要想把这些芽孢杀灭,如果是在中性或者弱酸性的条件下,需要把食物加热到高压锅的温度(121 °C)以上,并保持至少20分钟才能够实现。所以,想要把中性或者酸性不够强的食物做成罐头,就必须要用控温准确的高压锅,并且加热足够长的时间。

如果食物是酸性的(科学家们总结出来的指南是pH值在4.6以下),就只需要把食物加热到90度维持十多秒钟,细菌芽孢就会被彻底杀灭。所以,制作酸性的罐头就不需要高压锅,普通的锅煮沸也就可以了。

题图来源:pixabay

文章来源: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作者本人公众号“松鼠云无心”,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是一家以推动科学传播行业发展为己任

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2008年4月。我们希望像松鼠

一样,帮助公众剥开科学的坚果,分享科学的美妙。

酸的逆袭:源于防卫本能,终成美食与安全手段

喜欢记得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