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11日,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但全国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报道,钟南山院士今天在视频会议中提到,疫情拐点还无法预测,但是峰值应该在二月中下旬出现。此外,硬核医生张文宏表示,目前来看,全国湖北外地区的新增病例拐点似乎已经出现。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是,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 在危重症患者救治模式初显成效。
▎钟南山预测:疫情峰值在二月中下旬出现
2月11日,广东医疗队武汉前方ICU团队与后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行远程视频会诊。钟南山院士参与会诊并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
在回答环球时报-环球网赴武汉特派记者关于疫情“拐点”的问题时,钟南山院士表示,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一个严格的拐点预测。
钟南山院士称,通过一个数学的智能分析模型,并结合近日的实际情况进行纠正,再加上现在的气候等等危险因素,以及现在中央对于“早发现,早隔离”政策的强力执行,可以看到现在全国新增病人数量的趋势是在慢慢减少。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南方地区在二月份中旬以后,或者说到二月下旬,患病人数应该达到最高峰。
视频会诊过程中,钟南山院士就全国疫情发展趋势、何时迎来拐点、救治难点等问题进行回应。
1. 根据模型预测,2月中下旬疫情可能到达高峰。目前,疫情拐点无法预测,由返程高峰的防控情况决定。至于拐点,要看二次返程情况。
2.危重症患者治疗有一定难度。与SARS不同,新冠肺炎有独特的病理特征,抗病毒和抗炎(抗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为两个主要核心问题。
3. 作为21世纪以来第三次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新冠肺炎的病死率较SARS和MERS低。
4.目前武汉暂未杜绝“人传人”,需要加大防控力度实现“早发现、早隔离”,同时针对重症病人实施救治。
5. 随着医疗人员物资和措施的推进,武汉的情况应该会有改善,但目前仍处于困难时期。
▎硬核医生张文宏:全国湖北外地区的新增病例拐点似乎已经出现
今天中午,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张文宏:节后返工和气溶胶传播是否会打破当前来之不易的拐点》。
张文宏表示,目前来看,全国湖北外地区的新增病例拐点似乎已经出现,由于返工潮导致新增病例数量即便在过段时间后出现第二峰,但是只要按照既定的防控策略,坚决执行不放松,只要武汉战役能打下来,全国各地防控工作从现在的拐点开始。即使有一个小高峰,也能引来第二次拐点,直至在人间消灭这个病毒。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趁这个病毒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在人间长期居住(像流感那样)的能力的时候,让我们一鼓作气把它赶回山林深洞之中。
▎国家卫健委:全国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
今天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人贺青华表示,目前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即便包括湖北武汉在内,全国疫情也总体呈下降趋势。
▎李兰娟院士团队又有好消息
据长江日报今天报道,为救治武汉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李兰娟院士团队来汉10天,每天和本地专家一起坚守在医院,她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 救治模式初显成效,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
李兰娟院士在ICU内为武汉加油 陈作兵 摄
11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通过云视频远程会诊系统看到李兰娟院士正在重症监护室查房。
她穿戴白色防护服走进ICU,看望了病人,听取了医生对7名危重病人诊治情况的汇报,所有患者经人工肝治疗,较之前均明显改善。李兰娟院士分析了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决定给其中两位继续做人工肝治疗。
李兰娟院士正在通过云视频远程会诊系统重症监护室查房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她在ICU病房说:“这些危重症患者体内均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通过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清除了炎症因子,消除细胞因子风暴,从而使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得到改善,提升了血氧饱和度。这些病人肠道微生态往往是紊乱的,我们要采取微生态平衡的治疗方法,做好肠内营养,补充微生态调节剂,结合中医药治疗,以减少细菌移位导致的继发感染。”
由李兰娟院士领衔,浙大一院和树兰(杭州)医院的感染病学、重症医学专家团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来,已有两名重症患者情况明显改善,转出了ICU病房。
来源:环球网、华山医院感染科微信公众号、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