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已经得到初步控制,相信大部分人都已经复工复产,回到平时上班的轨道中去了。
但是,上班难免要与人接触,无论是同事、领导、客户、安保人员,还是上班途中的陌生人,一天下来至少有几十号人吧。
那么,在人与人接触过程中,有哪些细节最值得注意呢?
上下班途中
上下班途中如果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接触的人非常复杂,尤其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多数职工都是采用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上下班,加上外来人员比较多,根本无法确定途中接触的陌生人是不是无症状感染者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存在较大感染风险。
对策:尽量选用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等方式上下班,尽量不搭乘公交,如果必须搭乘公共,必须全程戴好防护口罩,避免和减少与他人聊天,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掩口鼻,避免接触交通工具的把手等物品,下车后及时用肥皂、洗手液或香皂洗手,或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消毒液消毒。同时,用人单位尽量错开上下班高峰上班。
下班回到社区
一方面,职工由于上班过程接触同事或访客,上下班途中接触陌生人,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容易将病毒带回家中,传染给家里人。另一方面,职工在社区生活,外出就餐、家庭聚会、外出购买生活用品、收发快递等日常生活活动导致的人群聚集性,也存在一般接触风险。
对策:回到家就换掉外衣,放在固定位置,摘掉口罩时,手不要触摸口罩外层,及时洗手、洗脸,用消毒湿巾或酒精擦拭手机和钥匙等常用物品。回到家后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禁止不同家庭、朋友聚餐和聚集活动。
出差
如果要去外地出差,途中乘坐公共交通如飞机、高铁、市内交通等容易接触新型冠状病毒而感染,也可能在出差公务活动中如会见客户、参加会议、培训、合同谈判等活动接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对策:期间尽量不要安排职工出差,尤其远距离目的地的出差,禁止疫区目的地出差,如必须出差需要评估风险,做好个体防护,旅途全程佩戴防病毒口罩,尽量减少与人员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与机会。
办公生产
很多用人单位采用的是大空间、敞开式集中办公,办公桌距离近,又没有间隔,交流谈话、打喷嚏、咳嗽时容易产生污染的空气影响他人。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车间,由于生产车间生产工位密集,无隔离措施,车间内空气流通不畅,交流谈话、咳嗽、打喷嚏都可能发生交叉感染。
门把手、办公用品、生产用具,以及卫生间、洗手池、水龙头、门把手等而发生交叉污染感染。
对策:职工上班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进入厂区、车间、办公室等工作。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可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人员,应主动戴上口罩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生产期间加强车间内通风排毒与生产设施、生产环境消毒并做好个体防护。
保持办公场所室内的通风换气,触摸公共区域(电梯间、食堂、会议室)和部位(按键、水龙头、开关、电话、复印传真机等),最好马上洗手或用医用酒精消毒双手。
开会
由于会议室空间局限,人员集中,参会人员距离较近,讨论问题、交流谈话、咳嗽、打喷嚏以及接触污染桌椅等导致疾病传染。
对策:尽量避免开会,建议视频会议或线上会议,如果必须开会,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期间全程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会议过程中如需饮水,建议饮用瓶装水或使用自带水杯、一次性纸杯,会议结束后,场地、家具须进行消毒。
搭电梯
由于电梯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共用电梯按钮等发生交叉污染而感染。
对策:尽量使用楼梯上下楼层,使用电梯时全程佩戴口罩,尽量避免裸手按键,可以使用纸巾或者佩戴一次性手套按键,裸手按键后及时洗手消毒。
就餐
单位如果自办食堂或有集中就餐场所,职工集中就餐时会因吃饭、交流谈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污染空气影响他人,也可能共用污染餐桌、餐椅和餐具而发生交叉污染。
对策:餐厅要通风和预防性消毒,可采取分时段就餐,分开就餐,提供盒饭或者就餐时避免面对面,尽量与人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建议自带餐食和餐具,尽量避免外出就餐,如确实需要外出就餐时,在用餐前一刻摘下口罩,快速就餐不闲聊,用餐结束及时戴上口罩,餐前餐后及时洗手。
门卫
所有员工以及外来访客进入用人单位都要经过门卫,或测量体温,或询问登记,接触人多,感染风险也较大。
对策:与门卫谈话尽量隔开1米以上,长话短说,如需测量体温,不要让体温枪接触身体。
外来访客
不同的用人单位,外来访客可能包括客户、政府监管或业务指导人员、快递人员、送货人员等。由于外来访客健康状况未知,他们来单位的途中接触人员未知,所以传播的风险也较高。
对策:安保人员工作时必须佩戴好口罩,并认真询问和登记来访人员状况,进行体温检测、询问有无疫区接触史和发热、咳嗽、呼吸不适等症状。接待来访的人员及来访者双方均须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