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中旬的一天,已经驰援武汉半个月的李毅医生按照排班表来到武钢二院指挥部。刚进门,医院的一位联络员就过来和他交接工作,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李毅心里一震:“旁边的精神科院区出现了确诊病例。”
图为李毅红区工作照。天津医疗队供图
那段时间,因为指挥部没有电脑,李毅常常用精神科院区办公室的电脑为疑似和准备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申请核酸检测。“每次去都只戴了口罩、帽子,而且一待就是两个来小时……”紧张的工作间隙,李毅也担心自己会“中招”。幸运的是,两周之后,李毅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只是虚惊了一场。
三张片子 看出“形势严峻”
李毅是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医师。1月28日,他作为天津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以下简称天津二队)队员飞往武汉,担任胸科医院9人小组的组长。
根据安排,天津二队负责武钢二院住院部三楼病区的救治工作。团队原本打算利用一到两天,对病区进行整理再收治病人。但是1月30日,他们接到紧急通知,院区已经开始收治病人,要求二队当天进驻。
当天中午,二队到达武钢二院。虽然提前两天到达的天津第一医疗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救治条件依然十分简陋。
时间不等人,李毅穿好防护服,第一个走了进去,后面跟着6位医护人员。
第一次进红区,有两个任务,一是摸清三楼结构布局,二是了解病人病情。
由于是老式住院楼,病区和办公区之间没有单向门,一些轻症病人就在楼里随意走动,队员们只好先找来几张桌子,挡在两个区域之间的通道上。最终,医疗队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划分出隔离区。
随后开始查看病情。绝大部分病人都带着CT影像,李毅刚看了3位病人的片子,立刻意识到“形势太严峻了!”当时,病区收治了51位病人,有90%以上的病人符合新冠肺炎的确诊标准。“片子惊人地相似,外带的磨玻璃影,严重的会出现大范围实变。”李毅说,当时重症患者有11例,危重症有6例,“来之前,我们对疫情有些预判。但到了后才发现,病情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后,李毅和同事们迅速开展救治。他们清楚,刚进入病区,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患者情绪,为患者树立信心。他们根据现有的药物和诊疗指导,对症下药。
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他们在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及时给予氧疗措施,并配合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对于重症患者,则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李毅说:“当时,医疗队确定了总的救治方向,就是能收尽收,能治尽冶以及快治、多治、治好三项基本原则。”
这样的治疗办法很快取得成效,用药不到一周,很多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不发烧了,肺部CT也从原来大片白色变透亮了。2月12日,天津二队迎来了首批治愈出院的2位患者,这给患者和队员们都增添了信心。
捋顺机制 救治更有保障
随后的一周时间里,武钢二院运转逐渐稳定。李毅因为专业对口、业务能力突出,从最初的胸科医院9人小组组长,成为天津二队专家组组长,除了正常的绿区会诊、红区治疗外,又担负起了很多统筹协调工作。
天津二队共138人,分为10个医生组、8个护理组。为确保患者病情能够及时传达、准确交接,天津二队建立了“晨交班、晚碰头”的信息对接机制,李毅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白天,病人病情发展如何,有什么突发情况,晚上我统一告知各组组长。大家有什么问题,也汇总到我这儿。晨交班的时候,跟领队进行协商沟通,我们还增加了一位武钢二院的联络员,确保团队和院方信息畅通。”李毅介绍,从患者病情到诊疗方案,“晨交班、晚碰头”机制使各个环节信息传递通畅,这既是对医疗质量负责,更是对患者负责。
这样的运行机制,也释放出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比如哪位病人要做CT、哪位病人要进行核酸检测……很多工作的执行都落在李毅肩上。这位医疗组负责人也演变出多重角色,联系人、对接人、填表人……其中最繁琐的,就是为病人申请核酸检测资格。
申请核酸检测需要填表,内容详细到患者的家庭门牌号,但很多患者都是说当地话,医护人员听不太懂,只能带着纸质表格进去,让患者自己填,填好之后用手机拍照传给李毅,他对着照片再进行网上申报。每天填报这些材料,就要两个多小时。
随着时间推移,二队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诊机制的建立。
“转诊标准有很多,以我们病区的实际情况,那些需要上抢救设备或者有突发情况需要进ICU的危重症患者,转诊是挽救他们生命最好的办法。”但在最初,这个机制并没有打通,李毅说,“转诊需要谁同意?哪里能接收?谁派车?都不知道。”
2月10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启动转诊机制,由患者所在的医疗机构通知市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再由转运专班协调安排,将患者转诊到相应的定点医疗机构,遵循就近转诊的原则。
病区里有一位患者,今年50岁。他在感染初期采取居家隔离,后被转运到武钢二院。他的症状并不明显,但从CT影像上看,双肺已经出现实变,被归为重症患者。2月15日,他突然开始咳嗽,并伴随左侧胸痛,医护人员判断是气胸,即肺泡破裂,急需通过CT确诊,但病人的氧合水平非常低,当天吸了5升氧,血氧饱和度才勉强提高到90%。
转诊机制随即启动,李毅和红区医生紧密配合,快速更新患者的病历后,和武钢二院的联络员取得了联系,提出了转诊申请。转天中午,武钢二院本部出现空床,医院迅速派出一辆120急救车,患者顺利实现转诊。3月初回访时,李毅联系到了患者的爱人,得知患者已经由“重”转“轻”。在这之后,二队又有3位危重症患者成功转院。
团队内外制度不断落实,为增强治疗效果提供有力保障。在武钢二院奋战的一个月时间里,他们共计治疗105位患者,目前治愈出院人数达到59人。
医者夫妻 同战抗疫一线
工作之余,李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家里人报平安。
李毅的爱人李晋和他是同事,在天津市胸科医院门诊工作,疫情发生后,一直在门诊负责分诊、导诊。
同在抗疫一线忙碌,夫妻俩只能通过视频聊聊天。“每次他说我去上班了,我心里就像被揪了一下。”因为是同行,李晋想得会比普通人多,但她只能克制自己,“我就多嘱咐他,一定要做好防护,别的不敢多想。”
李毅理解爱人的心情,每次聊天,都报喜不报忧,之前武钢二院精神科住院楼出现确诊病例的事儿,他就没有告诉爱人。“她也在抗疫一线,压力同样不小,有时候,报喜不报忧也不是什么坏事。”
在武汉,由于表现突出,李毅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说起荣誉,他说,这是大家群策群力、支持配合取得的成绩,自己只能算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3月14日,武钢二院实现“清院”,天津二队胜利完成任务。
“我们从最初进驻武钢二院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患者实现‘清零’,这一个月的努力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李毅坚定地说,“目前我们的安排是原地休整。如果后续定点医院需要我们支援,我们会义无反顾再次奔赴红区,继续战斗。疫情不散,我们坚决不撤退!”
海河传媒中心出品
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董朗
编辑:陈汝宁
觉得此文有用,就点“在看”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