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三楼的重症监护室,挥别最后12名患者、撤离各种器械设备后,又逐渐恢复成起初腾空骨科病房的模样。
从2月15日至3月15日的30天里,171名浙二医护人员曾在这里,与69名新冠肺炎的重症及危重症患者“并肩作战”,与病毒抗争。
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曾在这里上演。其中,20名患者直接治愈出院,包括98岁的天文泰斗韩天芑及其87岁的夫人;16名患者转为轻症,被转移到普通病房;也有没能挺过去的患者,将最后的心跳留在了这里。
今天,是浙大二院医疗队援汉战“疫”的满月之日,也是他们在这里奋战的最后一天。确保病患安全转运,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是最后一班岗的艰巨任务。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三楼的重症监护室,挥别最后12名患者、撤离各种器械设备后,又逐渐恢复成起初腾空骨科病房的模样。
医疗队护理负责人、浙大二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剑平深知最后一班岗的风险与责任,她安排王丽竹护士长带领4名护理小组长和护理3组队员,加派具有ICU工作经验的护士,且较平时早1个小时上岗,只为顺利拿下最后的战“疫”。
需要转运的12名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有5名持续机械通气的患者。转运气管插管患者,是最高风险的挑战。
转运前,医护人员认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调试转运呼吸机,准备抢救物品和药品,整理并消毒病人随身物品,与对方医院和120救护人员充分沟通,全程悉心陪同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直至安全抵达,做到无缝衔接。
除了转运病患,另一重大挑战,就是繁重的终未消毒及物品归整工作。
当患者全部转出后,王丽竹护士长一声令下,全组队员立即忙碌开了。走廊上,有人擦拭监护仪,有人整理治疗车,有人集中回收利器盒,有人正在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被褥,有人在遥控机器人进行空气消毒。下午2时,一排排监护仪,一辆辆治疗车,一个个消毒机器人,已靠着墙壁、井井有条地列好了队。在陪伴浙大二院的“白衣天使”作战一个月后,此刻,它们也终于光荣完成任务。
同在该院驰援的我省其他医疗队也同步做好了余下患者的转运与病房整理工作。这也意味着,浙江省第四批援卾医疗队的医护精锐,在武汉协和肿瘤中心战斗满月后,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可暂作休整,等待下一个驰援指令。
来源:西湖之声记者夏天综合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
值班编辑: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