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家住大兴区清源街道丽园社区的李良来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枣园社区出入口“报到”,“我在安定镇汤营村已经参与了半个月的疫情防控工作,现在换个地方,继续发光发热。”李良信心满满。
“您好,请核对好您的信息,拿好电子卡……”刚进门,李良正好赶上枣园社区在为居民发放新的电子出入卡。“来得真及时,我们正忙不过来呢!”没有时间寒暄,李良赶紧熟悉发卡流程,几分钟便正式上岗。
他被安排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窗口边上,和其他两位社工相互配合着发卡。隔着窗口,一位老人带着儿子的户口本来领卡,“叔叔,必须本人持证到场才能换取电子卡”,李良耐心的解释着原因,并询问老人儿子的情况。“儿子在上班,我今天必须得把卡带回去。”“您别急,等您儿子下班,我们给送上门,核对好信息才能发。”老人听后,满意地回了家。
“报到”第一天,李良从家带来的保温杯成了摆设,里面的茶叶水一口没动。接下来的几天,他火速融入新团队,站岗值守、送快递、劝退聚集人群……工作内容不断扩充。
“这有几个居家观察期的居民的快递得送一下。”李良闻讯后,推来电动三轮车,把门口堆放的快递一一搬上车,美的电饭煲、热水壶、生活用品等,塞满了三轮车。出发前,他还和社工相互叮嘱,并戴上随身携带的一次性手套。到达楼门口后,先对快递和自己消毒,然后搬起快递一趟趟往楼上爬。“特殊时期,做好消毒,居民拿快递来也放心。”
送完一车快递,李良赶紧掏出白毛巾擦汗。“我特别爱出汗,毛巾一天一换。也怕热,爬楼梯时,戴着口罩还会觉得喘不过来气。”李良说话间,一条新买的白毛巾已经湿了一大半,摘下手套,手上也蒙着一层小汗珠。
送快递的路上,短短几百米,李良依然不愿“闲着”。他时刻环望周围,看是否有人未佩戴口罩,是否有聚集人员。走到一半还真发现了“违规操作”,只见一位五六十岁的居民站在石凳前,为坐着的老朋友唱歌,口罩和帽子则随意放在附近圆桌上。李良小跑着向她走近,“阿姨,您得把口罩戴上!”李良温和地劝说,终于让口罩“归位”。
李良的爱人李磊,是大兴区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长,疫情期间担任大兴区隔离病区护士长职务。战场不同职责相同,李磊穿着隔离服在医院忙碌着,李良则在前线以另一种形式抗疫。每天晚上十点,李磊下班回到宿舍,就是夫妻俩的视频时间,隔着屏幕,两人相互打气。
“大磊磊,你在那边一定要保重,加油!我等着你平安回来!”看着视频那头一个多月未见的爱人,脸旁上布满勒痕还略带红肿,李良不禁有些心疼。聊了十五分钟,忙了一天的爱人在电话那头睡着了。李良看着熟睡的爱人,默默地挂断了电话。“我们睡觉的时间,取决于视频那头谁先睡着!”李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