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拷问:公立医院改革,靠去编制就够了?

来源:秦永方医疗卫生财务会计经济研究

作者:秦永方

健康界妙笔好文榜

第66期冠军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彰显医院编制重要性,对公立医院改革带来重大影响,是去行政化还是去编制,值得交流和探讨。公立医院改革核心不是去编制,重点是改机制。

1. 公立医院去编制改革

公立医院一直沿用 1978 年国家颁布的编制标准,且一直未对编制进行重新核定。中发〔2011〕5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到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

《关于开展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的通知》中提出,试点医院依法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要求“在地方现有编制总量内,确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逐步实行备案制”。

去年人社部发言人提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 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公立医院取消编制改革已在路上,已是大势所趋。

2. 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由于公立医院编制受到严格管控,医院由于业务发展需要,需要大量的招聘非编制的医务人员,而且非编人员数量占了较大的比重,由于编制身份不同,出现了许多问题。

(1) 劳动关系不和谐

公立医院编制人员,不能适用劳动法;编外人员由于属于劳务用工,适用劳动法规范。由于公立医院事业单位性质,需要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导致编内与编外人员,劳动关系不和谐。

(2) 薪酬体系不合理

编内人员执行事业单位工资体系,薪酬待遇较高;编外人员工资体系参照市场薪酬水平,薪酬整体低于编内员工水平,大部分医院都很难做到同工同酬。

(3) 社会保障机制不同步

编内员工参照事业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等社保;编外人员医院参照企业缴纳,有的缴纳有的不缴纳住房公积金和职业年金。编内编外保障机制不同步。

(4) 编外人员培养晋职晋升不完善

编内人员相对稳定,医院培养投入较多,由于编外人员流动大,会影响医院对她们培养投入。医院面对晋职晋升也向编内倾斜,聘任管理向有编制的倾斜。

3. 疫情引发对编制管理的思考

医院编制目前来说,不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尊严、价值认可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向心力和约束力。许多编外员工都在为考编而奋斗努力,也是医务人员职业进取的阶梯。疫情冲击和影响让我们反思,如果没有人民解放军,没有医务人员的冲锋陷阵,结果会是什么样。犹如人民军队平时不打仗,是不是时刻准备打仗一样的道理。如果去编制,在大灾大难面前,如何才会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战斗力,才能打的赢仗。

(1)不是去编制而应放开编制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是需要的,但是编制是必要的。编制总量影响到公立医院人员规模、开展岗位设置、核拨财政经费、核定工资总额等。建议公立医院不是去编制改革,而是把编制与财政补助、退休待遇等福利适度剥离,应该放开编制管理,结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实行总量弹性编制管理,稳定医务人员队伍才最有道理。

(2)编制管理与薪酬工资制度脱钩

编制管理与医疗行业薪酬制度脱钩,编制管理侧重岗位设置需求,薪酬制度侧重体现医疗行业特点,体现“优绩优酬”,既可以破解编外编内“同工不同酬”难题,也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总之,随着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建立政府宏观调控有力与微观放开搞活的现代医院管理运营机制,既可以体现政府办院宗旨,实现基本医疗的公平正义,也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医院运营效率。

疫情拷问:公立医院改革,靠去编制就够了?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