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教授:中国急诊医学发展迈入3.0时代,AMS实践提升项目应运而生

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是通过实现管控、感控参与,建立感染科医师、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临床药师组成的三大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临床治疗和感染预防的最佳效果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的抗菌药物管理目标。2020年初,由北京急诊医学会主办,默沙东支持的“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实践提升项目”在京启动,项目旨在帮助急诊医生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精准性,提升救治效果,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诊治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然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疫情的发展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急诊科作为阻止“战火”蔓延的第一道防线,担负着急危重症抢救和发热预检分诊两项重要工作,因此,做好急诊科的防控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报有幸采访北京协和医院于学忠教授,就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历程,及如何在急诊医学领域科学管理抗菌药物发表看法,分享经验及观点。

于学忠 教授

于学忠教授:中国急诊医学发展迈入3.0时代,AMS实践提升项目应运而生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医学系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

国家卫健委急诊质控中心主任

健康中国,急救先行

于学忠教授:急诊医学起源于美国,1979年美国医学会将急诊医学正式认定为第23门独立学科。1983年我国第一个院内独立建制的急诊科在北京协和医院诞生。“独立建制”意味着急诊自此独立,拥有自己的专业学科,有了常驻专业医生而不再需要从各科室调用医生来急诊科工作。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独立急诊科建立后,全国各级医院都开始逐渐意识到急诊科的重要性,并以协和医院为标杆学习如何建立急诊科。为了更好的发展急诊学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正式成立。这些“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诞生,也称作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1.0时代。虽然在1.0时代,学科建设制度和管理方法尚不完善,但是中国急诊医学自此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2009年原卫生部发布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急诊医学迎来了2.0时代。指南详细回答了中国急诊医学的三大问题,即“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解决了人员编制、软件配置、硬件配置等多个问题。同时多学科合作和交流也充实了急诊医学基本理论,使学科的发展管理初具雏形。但是成熟的急诊发展模式和医疗服务体系仍有待完善,不同地域、不同等级医院的急诊运行大不相同。以120急救中心为例,在北京,早期的120急救中心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完全一体的机制导致急诊患者过于集中,医疗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随后,有关部门对120急救中心的功能进行了调整,仅保留院前急救功能,取消了院内急救。而在上海,120急救中心仅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全市的急救车;还有部分地区,120与110和119联动,由统一的指挥中心根据具体情况调动。这说明当时我国的急诊医学运行模式尚没有统一的规范,还无法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有效结合。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要求继续优化急诊急救服务,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中心(站)与院内急诊的信息共享机制,力争到2020年,各地逐步建立起基于“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快速、高效、高质量的发展;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整合资源,探索开展有医疗服务需求的非院前医疗急救患者的转运服务,加强相关工作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至此,中国急诊医学发展步入了3.0时代。为了更好地落实“五大中心”的建设,近年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积极响应卫生部门号召,开展了以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为核心的急诊急救大平台搭建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急诊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规范了急诊运行模式。

站在新时代,迎接新挑战

于学忠教授: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急诊医学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但是新时代,我们又面临着新的挑战。除了急诊运行模式的不统一,急诊科还面临着人才缺失的问题。这是由于一方面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制尚不完善,急诊医师规培面临着“谁来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培训”的问题。另一方面,急诊的高强度工作和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也导致了急诊人才的流失。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亦是急诊3.0时代里,我们的工作重心之一。

做好院前急救是新时代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

于学忠教授:为了达到急诊急救服务优化的目的,3.0时代的急诊医学发展应该做到:完善院前急救制度和加强大众自救意识与能力“两手抓”。具体措施方面,首先,可以加强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工作、增加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的投入,提高非医护人员在危机时刻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另外,可以通过统一的运行模式,科学有效地分配、利用院前急救资源,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及时衔接。将非医护人员院前自救、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与各大医院急诊科的院内急救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用最短的时间,实现有效的救治。

科学管理抗菌药物,

助力急诊医学健康发展

于学忠 教授:在规范急诊运行模式,发展急诊医学的道路上,开展AMS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所有急诊相关疾病中,感染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类疾病。而抗菌药物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时至今日,其滥用现象仍屡见不鲜。因此,通过项目开展,提高急诊科医生对抗菌药物科学管理的认识,规范应用、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可以有效杜绝药物滥用现象,并有助于我国早日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规划目标。

透过疫情,看急诊发展的未来

于学忠教授:岁末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呼啸而来,它肆虐武汉,并迅速蔓延至全国。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体医务工作者为了打赢这场阻击战,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线,疫情就是命令,防护就是责任!自疫情发生至今,每一位最前线的急诊人都在以高尚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的医疗技术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而在另一方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带给急诊人很多思考,给未来急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需要探讨急诊和发热门诊如何一体化建设。我们知道发热患者很常见,日常情况有些去呼吸科就诊,有些去到感染科,很多也会来到急诊科治疗,很分散。因此,加强急诊和发热门诊的一体化建设,才能不漏掉一个可疑的病例,不至于形成蝴蝶效应,在大风暴来临前及时处理。第二,急诊一定要有充足预案,疫情爆发后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必须要强化日常的培训,设计合理的流程。硬件建设一直在路上。此次疫情之下,武汉建立方舱医院就是很好的例子。急诊在未来也需要这样的建设,如医院多功能厅,就可以考虑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承担这样的功能。还有防护物资,要作为基础的常备物资保障起来。第三,要稳固基层医疗队伍。医生都有个普遍认识是急诊累、待遇低。因此,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这个学科,有了国家支持,急诊建设一定事半功倍,并在未来再发生类似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