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44!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切勿“大意失冰城”

4月9日,黑龙江省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3例,打破了该省29天本土无新增确诊病例的纪录。4月17日,黑龙江省卫健委通报,4月16日0-24时,黑龙江省省内新增确诊病例3例(哈尔滨),新增无症状感染者5例(哈尔滨4例、牡丹江1例)。截至4月16日24时,哈尔滨共有44例病患(25例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与从美国返回哈尔滨的22岁女留学生韩某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有关。

1传44!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切勿“大意失冰城”

媒体制作的传播链条示意图,可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其背后的代价却无比真实。

黑龙江省29天本土无新增确诊病例的纪录被打破;截至4月11日下午3时,哈尔滨已排查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56人,对涉及的住宅小区单元、有关活动场所采取了封闭管控、消毒等措施;原定4月17日初中毕业学生开学被推迟;哈尔滨市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的18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被追责问责……

可以说,目前该病毒传染链只是直接导致44人被感染,但带来的防控压力,影响的几乎是更多人。这样的现实,毫无疑问也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其他地方的疫情应对敲响警钟。

从官方披露的传播链看,这个极端案例的形成,有几个“致命”环节。一是,传播链源头属于境外输入。其中关键在于,当时对入境人员只是“居家隔离”,而不是“集中安置隔离”。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之下,对输入性风险的防范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严格执行好入境人员的集中隔离措施,理当成为各地标配。

另外,这些病例中的过半属于在医院交叉感染形成。这启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对于医院等重点场所的防控要求,仍不能盲目放松。这个特殊关口不能把住,就极容易形成新的传播源。

如果说对输入性风险的有效防范,以及加大医院防控力度,属于公共部门的职责范畴,那么,这起案例的传播特征,也同样为疫情常态化下的个人生活发出了警示。因为“1传44”的超级传播链,有一个关键词——聚集性。除了多数发生在医院的感染病例,另有多起病例的感染是发生在聚餐过程中。

气温升高、春色渐浓,社会被抑制已久的聚会冲动迫不及待需要释放,聚餐现象这段时间可以说“复苏”。从常理看,这未尝不能理解。毕竟,人是社会动物,对于聚集性活动有着天然性的向往。但是,疫情风险还未彻底解除,聚集、聚餐等“群体性”活动冲动,可能还得继续忍一忍。至少,此时还不宜彻底“放飞自我”。

如果说此前专家的忠告,可能容易让人觉得“不够深刻”,那么,现在发生的现实教训,应该催生更“痛”的领悟。29天本土无新增确诊病例的纪录,被“1传44”的超级传播链给猝不及防地打破,未尝不是病毒再次向人类发出的警示——千万别小看我。我们对于病毒的认识和对常态化的疫情防控的理解,可能还需要继续“深化”。

当然,个别地方的疫情“反弹”,是警示,但也不必过于恐慌。我们需要做的,是吸取该吸取的教训,保持该有的警惕——对公共部门和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