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冠状病毒对心脏的影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家首先想到肺炎。但是,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提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3种类型,80%是自限性或轻症的上呼吸道感染;15%左右发展为肺炎;3%到5%为重症肺炎;同时,也有研究提示,新型冠状病毒与暴发性心肌炎相关;此外,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感染或发展为重症。那么,在预防过程中,有哪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咱们首先来了解新型冠状病毒与心肌炎的关系。这个问题,由1位器官移植专家的去世引起了更多关注。这位专家,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在病程中出现了急性暴发性心肌炎,虽经抢救,但最终不幸去世,而这种情况,绝非个案。《柳叶刀》杂志在线发表的论文,分析了初期收治的41名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现其中12%的患者出现了急性心肌损伤。具体表现是血清心肌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水平高于99%,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发现异常。

新型冠状病毒造成心肌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但是,学者们认为,炎症风暴是导致暴发性心肌炎的重要原因。此前的研究则认为,暴发性心肌炎是心肌炎的1个亚类,主要由病毒感染诱发,心肌组织会出现严重水肿和功能障碍,起病隐匿且恶化迅速,导致顽固性休克或致死性心律失常,最终使患者死亡。

暴发性心肌炎研究领域,较近的重要综述,曾发表于2015年的《自然》系列的《心脏病学回顾》。研究认为,肠道病毒、腺病毒、细小病毒B19、甲型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EB病毒等均可导致急性心肌炎。在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中,已有参加救治的专家发现,少数临床症状不典型,不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首发表现可能是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心肌因炎症受累后,会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甚至停止,出现低血压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进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新冠肺炎的疑似患者或轻症患者,需要高度警惕病情的迅速恶化情况,相关检查要全面,应该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

新冠肺炎的前期研究结果还提示,虽然大家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但是,回顾性研究发现,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往往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紊乱,因此更容易感染,同时,也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并带来更高的死亡风险。其中的理由是,肺炎可能引起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并诱发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缺血加重;炎症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释放,可直接导致心肌损伤,带来心血管事件;炎症是应激过程,使患者产生焦虑,导致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引起微循环障碍和血管痉挛,诱发心肌抑制和心律失常。更为重要的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靶点是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其表达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主要表达于心血管、肾脏、胃肠道,少量表达在肺、睾丸。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应重视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把新型冠状病毒,视为新的危险因素。首先,应该积极治疗原发病,努力将血压、血糖等控制到预定目标范围内,在防疫期间应该按时按量服药,同时要加强监测。其次,应该注重精神状态的调整,避免恐慌和焦虑。此外,如果出现心悸、胸闷、头晕、大汗、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除了预防感冒并做好个人防护外,还可以在家中尝试进行心肺功能改善锻炼,通过增大胸廓活动度并调动横膈膜,加强通气功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加速血液循环。具体方法,第1步,站立并放松,双手叠放在小腹,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还原,10次为1组,休息2分钟,再做1组;第2步是吸气时小腹隆起,逐渐延长吸气时间3到5秒,呼气时小腹放松,延长呼气时间8到10秒,10次为1组,共做2组。每天可以这样锻炼2次,将注意力集中于腹部,感受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好啦,别坐着刷手机啦,起来,锻炼心肺功能吧。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575号
加载中,请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