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燕 通讯员罗瑶
在新闻中看到刘氏父子在汉辗转求医的事情后,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紫阳医生坐不住了,他想方设法联系上这对父子,并帮助咯血的刘老先生顺利手术,救回他一命。3月30日,刘先生的儿子刘霄骁得知父亲再过两天就能出院后,感动得连声称谢。
医生千方百计寻找新闻中的患者
今年34岁的刘霄骁是家中独子,父亲中风瘫痪10多年,一直住在养老院,母亲因病在他高中时过世,剩下他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半年前,刘霄骁在老家安陆安顿好父亲后,只身一人来到武汉,在一家中学当老师。新冠疫情期间,他自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
今年2月初,刘霄骁的父亲在家开始咳血,从刚开始的痰中带血丝,到后来口吐大口大口鲜血,在老家进出医院数次,治疗一个多月仍反复咳血。远在武汉的刘霄骁克服困难,3月16日,在众人帮助下将父亲接到武汉治疗。
来到武汉后,刘霄骁带着父亲辗转好几家医院,但咯血的问题一直没缓解,让他失望又灰心。3月20日,关于他们的一篇报道发布在南方都市报今日头条号上,刘霄骁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助他们。
3月21日上午,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紫阳医生刚好在手机上看到了这篇报道,作为每年完成上千台肺血管介入手术的专家,朱紫阳认为,他可以治好刘霄骁的父亲,于是他开始想方设法找到刘氏父子。
“如有需要请这位患者家属赶紧和我取得联系,我们医院已恢复正常接诊非新冠患者,咯血是我们中心常规开展的救治手术。”朱紫阳在报道下方留言,并留下自己的手机号。与此同时,他又进入南方都市报今日头条的官方后台留言,希望能联系上刘霄骁。再后来,他又拿着后台客服给的热线电话打了过去,焦急地等待对方回复。
1小时后,朱紫阳与刘霄骁取得联系,他告诉刘霄骁,该院科室病房第二天就可以开始收治非新冠病人了,让他们父子届时来医院。
“当听到朱主任的话时,我整个人松了一口气!”刘霄骁说,朱紫阳在他走投无路之时,给出了希望。
身披30多斤“盔甲”完成手术
3月24日下午,刘霄骁带父亲到市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在检查排除了新冠肺炎之后,顺利入住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
3月25日,刘霄骁父亲做完增强CT检查后,朱紫阳主任第一时间拿到影像资料,发现其双肺感染严重,肺部有大大小小上百个小斑点,而且还有一处血管在渗血,怀疑为肺结核引起的咯血,当务之急必须做手术修复血管,否则随时可能窒息而亡。“朱主任,我相信你,你手术我放心。”
听完朱主任的建议,刘霄骁同意手术。
3月26日下午,刘霄骁将父亲送到导管室手术。
洗手衣、防护服、铅衣、正压头罩、手术衣……朱紫阳主任从里到外穿戴5层防护,头戴正压头罩,身披30多斤的“盔甲”,在笨重的穿戴下,冒着与病人近距离接触的高风险开始手术。
“戴着3层手套,穿刺的方向和手感都不好拿捏。加上患者常年偏瘫双腿无法伸直,体位的问题增加了穿刺难度。”同台手术的万威医生介绍,手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为了精准穿刺,朱紫阳改用大角度垂直穿刺,屏住呼吸,集中精神,一针见血。
穿刺顺利完成后,朱紫阳接下来又面临另一挑战。刘霄骁父亲中风后无法正常交流,手术中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配合完成“吸气”“憋气”等动作,导致血管显影一直晃动,找血管、固定和栓塞靶血管都很困难。朱紫阳主任凭借多年积累的手术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历时2个多小时,终于成功栓塞4支“肇事”血管,手术成功。
手术结束脱下防护服,朱紫阳全身大汗淋漓,连厚厚的铅衣也被汗水浸湿了。
“刘先生是武汉市吴家山的一位中学老师,新冠疫情期间自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接送医务人员、搬运物资、给医疗队送盒饭……是一名满满正能量的青年,然而他自己的父亲咯血病重却无处救治,我作为医生,不可能无视这一切发生。”朱紫阳表示,也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和困难去做这手术,他认为,湖北人为抗疫已经付出太多,希望更多的如刘老师这般的好心人终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