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易碎,阴谋论者难攻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掌柜的在成为“美食博主”的道路上,最大的助力来自我妈,不过最大的阻力也经常来自她:她总是在我做饭的时候,说着各种在朋友圈里看到的段子,其中不乏各种各样的“阴谋论”,然后问我“真的是这样吗?”我就不得不停下来给她摆事实、讲道理,而她总是对我说的将信将疑,下一顿饭的时候又会找到新的段子来问我。既然她这么相信朋友圈看到的,这次就写出来给她看看。

阴谋论是指人们相信某件悲剧的发生是由于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在背后使用手段而造成的。阴谋论一直存在于人类历史当中,在危机时刻更是层出不穷。有些阴谋论有鼻子有眼,有些则神乎其神。我们很难一个个去击碎阴谋论,但却可以了解阴谋论者和愿意相信阴谋论的人,从根本上瓦解阴谋论。

英国肯特大学的Douglas等人在2017年底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了阴谋论的几种心理动机:认知动机(了解发生了什么)、存在动机(寻求安全感、获得控制感)以及社会动机(保持积极的自我及群体形象)。

对周围环境审时度势、了解前因后果,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对于发生的事情,人们总是想找到解释的理由,这是建立起世界观的重要部分。而一个稳定、正确、一致的世界观,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我们可以给正常的事件找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绝大部分人会依从这些“理性解释”。但是面对异常的事件,尤其当事件的发展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和常识的时候,为了能让事件“解释的通”,就需要靠异常的“理论”。尤其当发生的事情关乎我们自身利益,“刨根问底”的愿望就会变得特别强烈。

阴谋论易碎,阴谋论者难攻

(图片来自网络)

知道事件因果,让我们感到能够对事件的发展有所控制,这种控制感会同时带来安全功能。在实验的假设情景中,当人们的基础需求(比如安全需求)受到威胁时,人们会转向阴谋论——阴谋论成为了一种满足需求的代替品。同样,当人们感到焦虑的时候,也更容易转向阴谋论。在实验中,当人们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结果的时候,阴谋论会被强化;而当控制感得到确认的时候,阴谋论就会降低。当事件的影响范围巨大、人们对于眼前的各种解释并不满意时,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就像在百年未有的传染病大流行的当下,人们对于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趋势都缺乏明确的了解,在这种未知的恐惧和焦虑之下,就更容易用阴谋论进行解释。

除了情景因素,相信阴谋论与否还与个人的“能量”有关。当人们缺乏社会政治的控制权,或者缺乏个人力量的时候,也特别容易相信阴谋论。更倾向于把“阴谋的幕后黑手”想象成那些对其存有既有偏见的特权基层或者敌对阵营。阴谋论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它将人们的脆弱、无力保护了起来。

集体自恋主义对阴谋论信念有极强的预测能力:那些陶醉于“我们光辉伟大,却没得到应有的赞赏”的人,更容易相信“他人”的阴谋论。类似的,顾影自怜、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民族也更容易相信阴谋论。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Van Prooijen和Van Vugt在2018年这样描述一个容易相信阴谋的人:“开放性高、不信任他人、不随和、利己主义、为达目的而将他人操作于鼓掌的人格特质与阴谋论信念息息相关”。有过被排挤经历的人更容易相信阴谋论,这可能是他们为了能让自己的经历合理化,更愿意相信自己被排挤是出于他人的恶意和算计。

阴谋论会有个无辜的受害者(往往是自己或者自己认同的一方),他们的不幸并非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办错了事,而是受人陷害。在“甩锅”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把“犯错”的责任推给别人,而自己和我方阵营的形象得到了保全。当然,有些人也会埋怨时运不济,或者“造化弄人”,但如果人们让自己相信自己的命运是“冥冥中的安排”完全不受人的控制,就会陷入无助无望的深渊。而埋怨某个明确的目标时,除了怒火可以有的放矢,也会因为“人祸能被慧眼识破”的想法,而重新获得部分的控制感。但不幸的是,当人们相信阴谋论的时候,更不容易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当我们听到别人对于某种阴谋论侃侃而谈的时候,常会说:“你是不是想太多了?”,但实际上相信“阴谋论”的人,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往往更差、教育水平更低。比如他们会高估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之间的联系。同时发生,不等于相关。但是阴谋论者往往会把这些不相干的事情,因其时间或者空间的相近,而关联在一起,得出因果的结论,还往往加上一句——“你不觉得太巧合了吗?”,其实很多事情真就那么“巧合”,这和概率学有很大的关系,当两种情况都很普遍,那么在某一时刻两件事情同时出现就不是小概率——“某一时刻”并非“某一特定时刻”,但人们往往只会被“同时发生”吸引注意。相关也不能解释成因果,但相信阴谋论的人更愿意把事件的发生跟某些人或机构、以及他们内在的目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推导”出因果。

除了容易“相信”阴谋论,人们还喜欢传播阴谋论。“阴谋论”让人们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你不知道的我知道!”,这种优越感就像“你没有口罩但是我有”、“你没抢到卫生纸但我抢到了”一样,让人站在鄙视链的顶端。了解一个“阴谋论”,就是洞悉了事件的“内部”,而掌握信息这一重要资源,也让自己比别人更有“权力”。人们也会将“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向下传播,而故作神秘的姿态,更能激发其他人的好奇。阴谋论的传播过程,一方面满足了讲故事的显示欲,另一方面满足了听故事的好奇心,一拍即合,星星之火就成了燎原之势。

阴谋论易碎,阴谋论者难攻

(图片来自网络)

基于某种基础观点或立场的阴谋论,也更能唤起持有同样观点的人的共鸣,从而达到社会连接的作用。我们之前讲过群体情绪和群体意见的极化。比如在一个微信群里,当一个人转了一条阴谋论,总能找到几个“知音”,某种观点就会越来越突出,人们也会找来各方面的蛛丝马迹作为证明——就像疑邻盗斧一样,人们会去找到符合自己预设观点的证据、或者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件。当带着有色眼镜的“证据”和“推理”越来越多,人们也就会在相信“阴谋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阴谋论”的音量在群体里升高,接受阴谋论就成了群体的“新秩序”,人们为了“合群”也要表示自己认同这种观念,出声反对的人可能遭到反对,为了避免争执而选择收声甚至离开,而剩下的中间派也会因为自己的意见和理由不明确或不充分而选择旁观。

那么如何打破“阴谋论”?实际上,“阴谋论”容易打破,但是相信阴谋论的人却不容易被说服——因为他们的信念并不理性。他们所相信的“阴谋”,并不基于事实,更多是基于某种已然形成的观点和立场、或者是基于某种心理需求(比如上面说的安全需求、独特性需求、归属感需求等等)。

对那些因为不确定而相信阴谋论的人来说,更多的正规信息、可造作的知识,能让他们降低不确定性、提高控制感,从而让阴谋论远离。但对另外一些借由阴谋论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的人,跟其争论则正中下怀,不给一个眼神的冷处理反倒会让他们气得跳脚然后灰溜溜地离开。

阴谋论易碎,阴谋论者难攻

(图片来自网络)

阴谋论易碎,阴谋论者难攻

请用“阴谋论”来描述掌柜的黑胡萝卜蛋糕

来源:PsyCh Journal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