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千里“投喂”,圆圆的肚皮满满的幸福感

【编者按】

2020年春节,寒风凛冽,病毒肆虐。

万家灯火团圆之际,有一群人他们“逆行”向前,放弃假期,放下家庭,坚守在临床第一线。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从1月26日起,澎湃新闻浦江头条栏目推出《医护日记》,记录那些在临床一线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医护人员。

3月7日,武汉,天气晴。

早上交接班,本组患者病清稳定,但是第二组有一个患者病情危重,夜间病情不稳,经过值班医生的积极抢救,到早上终于平稳一点了。

享受千里“投喂”,圆圆的肚皮满满的幸福感

为给医护人员减压,来自上海九院ICU的熊维宁教授让护士在自己羽绒服的背面画了两只可爱的卡通熊,还写上“北三楼 熊教授”,每次看到都让人忍俊不禁。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专家组建议行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检测一下患者肺泡内到底有没有病毒。这个操作难度虽然不大,但是有风险,熊教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ICU的熊维宁教授)主动提出他去做。

享受千里“投喂”,圆圆的肚皮满满的幸福感

熊维宁要给病人做纤维支气管镜下的肺泡灌洗,郑永华(左一)很感兴趣,跟随熊维宁一起进了隔离病房熊教授要去给病人做纤维支气管镜下的肺泡灌洗,我对此很感兴趣,跟随熊教授一起进了隔离病房。

在隔离病房做肺泡灌洗的风险很高,因为要先通过支气管镜,向肺里面注入少量生理盐水,与肺泡充分混合,然后再用负压吸引,把混有肺泡内成份的灌洗液吸到收集瓶里,送检验科检测是否含有新冠病毒。在负压吸引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把肺泡灌洗液喷溅到四周,万一里面含有大量新冠病毒,会对周围的人员造成极大的感染风险。

熊教授手法娴熟,很快就顺利完成了操作,成功收集到患者的肺泡灌洗液。

享受千里“投喂”,圆圆的肚皮满满的幸福感

郑永华在为患者导尿

享受千里“投喂”,圆圆的肚皮满满的幸福感

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定期会诊病人的救治情况并开展业务学习

交班结束,先进行业务学习,由陈德昌教授讲解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和第七版的异同点。

第七版最主要的更新内容有如下几项:1.增加了肺部病理改变的内容;2.增加了新冠病毒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在诊断中的意义;3.增加了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浆治疗、针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新版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指导新冠肺炎的临床诊疗工作。业务学习结束,各组开始例行查房。

做完手头的工作,回去休息。经过一天的长途奔袭,带着上海人民的亲切问候和锦江大厨们的加班成果,下午2点锦江集团支援武汉上海医疗队的两部货车,满载着精美的菜肴和点心开进了酒店,千里“投喂”,给我们送来了家乡的味道。

我看到群里的通知,马上加入义工行列,下楼搬运物资,并且负责给队员们分发食品大礼盒。

随车送来的还有上海市妇联、卫健委等部门给女队员们准备的三八节特别礼物。组织上对女同胞的生活关爱有加、体贴入微,着实让我们男同胞们羡慕不已。

晚上的餐厅门可罗雀,大家都在房间里享受来自家乡的美食,在微信群里抒发各自的感想,交流得很热烈。今夜,圆圆的肚皮,满满的幸福感。

享受千里“投喂”,圆圆的肚皮满满的幸福感

下夜班的郑永华看到群里的通知,马上加入义工行列,下楼搬运物资,并负责给队员们分发上海运来的食品大礼盒

今天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陈德昌教授和甄暐护士长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可谓是名至实归。

这个称号既是对他们工作表现的认可,也是对我们第一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们要见贤思齐,以他们为榜样,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在新冠病毒肺炎救治工作中继续努力。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整理)